郭沫若代表作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5-10-07 | 来源:互联网转载和整理
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蜩螗集》,《战声集》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沸羹集》等;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本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除郭沫若外,还有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人物经历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嘉定府乐山县观峨乡沙湾镇一个地主兼营商业的家庭。1897年,在家塾“绥山山馆”读书,师从沈焕章,习读《诗经》《唐诗三百首》等传统经典的同时,接触了一些新学知识,这对他的艺术观的形成、诗歌创作,文化理念的形成都产生了影响。1901年,家塾采用上海编印的新式教科书授课。
1906年春,入乐山县高等小学学习,靠前学期成绩名列靠前,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07年春,因反对教师**,被学校开除,经斡旋返校;夏,升入乐山县中学堂,大量阅读林琴南的译述小说。
1909年秋,因参加***,请求校方与当地***交出惩办打伤同学的肇事者,被学校开除。1910年春,进省城成都,插入四川官立高等分设中学堂;冬,参加成都学界要求早开国会的***风潮,任班级代表,但受到处分。
1911年清帝退位后,回乡组织民团响应辛亥革命。1913年春,考入成都四川官立高等学堂理科,但并未就学;夏,被天津军医学校录取,未就学;年底,决定东渡日本留学。
1914年1月,在大哥郭开文的资助下赴日本留学;秋,考入东京靠前高等学校预科。1915年秋,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1918年,参加留日学生***,***签订“二十一条”;夏,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留学期间,开始接触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人物评价
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他(郭沫若)就以充满革命激情的诗歌创作,歌颂人民革命,歌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开一代诗风,成为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他创作的历史剧,是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
中国当代作家巴金:他(郭沫若)非常真诚,他谈话、写文章,没有半点虚假。
中国现代作家闻一多: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的时代的精神。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瞿林东:郭沫若是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上任何人都无法回避、无法抹煞的人物。他的崇高学术地位是由他的突出贡献决定的。像他这样在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古器物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学者,二十世纪中国史上没有几人,二十世纪以前亦不多见。
历史学家余英时:郭沫若先生不但才气横溢,国学基础也相当深厚。在甲骨文、金文研究方面,他确有原创性的贡献。不过从现代学术的规范来说,他逞才使气有余,而史学的纪律则远为不足。这主要是因为他和二陈(指陈垣、陈寅恪)、吕思勉等不同,其志不在学术,而别有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