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三汤法的由来
发布时间:2025-10-06 | 来源:互联网转载和整理
蔡襄《茶录》匙点三汤法点茶。
公元1053年蔡襄《茶录》记载:“点茶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钞茶一钱匕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蔡襄式点茶的流程大致流程如下:
1. 钞茶。即置茶钞茶的量按容器的大小来决定,按常规用量一钱匕(约二克余)。
2.调膏。调膏需掌握茶末与水的比例,即按照投入茶粉的茶量,轻轻沿着容器壁注入刚刚埋没茶粉的水量,用茶筅调成极为均匀的茶膏,要有胶质感。
3.注汤击拂。添注至四分止,汤瓶注水,茶筅击拂,是点茶的主程序,利用点茶技巧在盏中“环回击拂”或“周环旋复”。
4.乳花溢面。再经过击拂注汤调整,使得茶末的水浸出物呈现极小的白色沫饽,结成乳面,称为“乳面聚”。
5,分茶饮用。分茶到盏奉茶到位。蔡襄式“匙点三汤法”点茶,流行于北宋早期,文人墨客也留下了不少静态印记,如:梅尧臣:“银瓶煎汤银梗打,粟粒铺面人惊嗟”。欧阳修:“停匙侧盏试水路,拭目向空看乳花”。毛滂:“旧闻作匙用黄金, 击拂要须金有力。家贫点茶只匕筋,可是斗茶还斗墨”。
上一篇:林志炫是哪里人
下一篇:如何进入康佳电视的系统设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