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自良的人物轶事
发布时间:2025-10-06 | 来源:互联网转载和整理
要造原**就必须先制造出“甲种分离膜”这一提炼浓缩铀的核心元件。***总理要求上海冶金研究所、沈阳金属所、复旦大学和北京原子能所4家单位开展研究工作,不惜一切代价在五六年内攻克难关。研制“甲种分离膜”对外称“真空阀门”项目,但当时因为4家单位力量分散、工作重复、交流不便而妨碍了研制的进度。总理亲自找到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和中科院领导交代了任务,中科院将该研制任务集中下达到上海冶金所,通知其他分离膜研究小组携带设备于1961年春节后到上海冶金所报到。于是60多名专家在上海冶金所组成了第10研究室,对外称7支部。时任上海冶金所副所长的吴自良任室主任、技术总负责。7支部下设3个组,各个组分工合作,联合攻关。想到当年美国原**爆炸成功引起的轰动,现在有机会为制造自己国家的核燃料和原**出力,吴自良感到无尚光荣。他放下筹备已久的研究项目,全身心投入到会战之中。3年多的时间里,他基本没有离开过实验室,每天检查各组的进展,随时解决各种问题。那时他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过年过节也不休息。当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吴自良和同志们一道住集体宿舍,吃大食堂,几天难见“荤腥”。1963年,***、***等*****特地来到上海来听冶金所的工作报告。二机部则经常派人来查看工作进展。1963年年底,上海冶金研究所正式报告:“‘心脏’被攻克,能在中等规模的工厂批量生产;元件性能良好,超过了苏联的元件;造价仅为原来估算的黄金价格的1%!”使中国成为世界上除了美、英、苏以外第4个独立掌握浓度铀生产技术的国家,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展中国的核武器和核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64年10月16日,中国西北的罗布泊上升起了第一朵“蘑菇云”,这一天,吴自良终身难忘。吴自良属蛇离马年只差二十几天。他说:“我更愿意自己属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晚年,他还孜孜不倦地投入到高温超导氧化物中氧的扩散行为等的研究中。就算躺在病榻上,吴先生还是不停地在想着实验室里的事情。住院期间只要学生去看望他,他就会用虚弱的声音要求学生提供文献资料、希望组织人员继续进行住院前的科研……课题组曾将一种很经典的材料物理研究方法用于当时刚刚发现、非常热门的高温超导体的微结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实验结果,想马上发一篇文章。但吴自良却与课题人员反复讨论,从实验装置到实验结果、从结果分析到提出物理模型,并得出最终结论,前后改了五六稿,几个月后,由吴先生亲自执笔的文章终于定稿,与初稿相比已经面目全非。这篇论文1989年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很快获得国际同行的关注,至今还保持着相当高的单篇论文引用率。在科研攻关的同时他还开授了多门课程,呕心沥血、辛勤培养中青年科技人才,满腔热情地关怀青年人的成长,为中国学科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吴自良浦江县前吴人,著名国画家吴茀之是他的堂兄。在浦江念完小学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杭州第一中学,后又考入杭高。1937年,他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工程院航空工程系,后在云南垒允中央飞机厂、昆明中央机器厂任设计师、工程师。1943年,吴自良参加工作后不久,由于战乱,他所在的工厂解散了。有关方面通知他,要想重操旧业,必须加入***。吴自良宁死不愿加入***。***航空委员会就以“逾期不报到”为由,将他除名且“永不录用”。吴自良在当时当医生的大姐资助下,计划自费赴美国留学,打算到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但是***航空委员会对他“永不录用”后,他只好改行。吴自良经他原来所在的中央机械厂厂长的推荐,以助教的名义经印度来到了那位厂长的母校———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今卡内基·梅隆大学)攻读物理冶金专业研究生。在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冶金系苦学4年后,1948年,吴自良获理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该校金属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1949年,他出任美国锡林腊丘大学材料系主任研究工程师,直至1950年底回国。两弹一星”元勋吴自良院士虽然和金属物理材料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可依然“凡心”未改,童心未泯。晚年的吴老完全出于好玩,不惜花20元“巨资”,从自由市场上买回一只“叫哥哥”,也就是蝈蝈。老伴一听他买这么个小东西,竟用去一两斤猪肉钱,当即把他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这个小东西,别人用2元钱就能买到的啊!”但是能搞原**的老科家却孩子般得意地笑着:“20元不贵,这小家伙叫起来可好听呢!”叫哥哥叫挺欢,声音也十分好听,老两口都喜欢这个小东西,争着喂它吃毛豆。谁知过了几天,这原本叫得挺欢的叫哥哥竟然渐渐地不叫了!吴自良认真地望着在笼子里用两只前爪抱着一颗毛豆、一声不吭地大嚼大咽的叫哥哥,观察着。“老头子,你不是连原**都研究过吗?”站在一旁的老伴半开玩笑地说,“这蝈蝈为啥不叫的事,怎么说也比你那原**简单得多。你就给研究研究嘛!”照常理说,这老伴的话是完全不必当回事儿的。充其量再花20元去买一只嘛!吴自良却叫起真来。他仔细观察并试着控制小东西的进食量,竟一下子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原来,这蝈蝈的胃口挺难伺候,吃少了不肯叫,吃多了也懒得再叫的。经过反复试验,他得出了一条规律:“一天喂一颗毛豆太少,一天喂三颗毛豆太多,一天喂两颗毛豆正好。”他把自已的“研究成果”告诉老伴,两老口都严格照此办理,那叫哥哥不仅真得又重新叫了起来,而且还比以前叫得更欢、声音也更加好听了!于是,这享誉国内外的金属物理材料专家,便又获得了一个“蝈蝈专家”的美称。吴自良在病榻上写的回忆文章《‘链条人’日记》中写到:“80岁以前,我是根‘链条’,被‘挂’上了多项任务。每项任务我都超额完成了,堪称是优质‘链条人’了!”他在回忆研制“甲种分离膜”那段经历时写到:“***当年找来了科学元帅聂荣臻,亲自布置了要制成原**的任务,当时这个任务叫‘两弹一箭’。中科院党组书记张劲夫口袋里装满了完成这个大工程的各个‘链条’”。“原**爆炸成功,举国欢腾,我终于松了一口气,总算完成了‘链条’人光荣的使命。”“此举在国外也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尼克松也‘打着白旗’来投降,***脸上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人生一世,有此足矣!”吴自良为人非常谦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由于研制“甲种分离膜”属高度机密,他在很长的时间里从未向外界吐露过。1999年,**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了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吴自良是上海市惟一的受勋人员。获得奖励后吴自良多次表示,要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捐给所里。他说荣誉是大家的,不是我一个人的,我只是个代表人物。2008年5月29日,其夫人徐仁及儿子吴康琪、吴丹琳完成了他的夙愿。
上一篇:苹果手机蓝牙耳机一个响一个不响
下一篇:t是什么意思性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