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发布时间:2025-10-12 | 来源:互联网转载和整理
时光悄悄地来,匆匆地去。站在岁月的明媚,轻拈着光阴的命脉。梅花三弄已成过往,铁梗海棠依旧开放,桃红柳绿成为记忆,暮春落红芳菲殆尽。徘徊张望在经年的十里路口,不忍心回首。曾经的同学少年早已跨过不惑之年。“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转眼又是一年,又到粽叶飘香时。还有两三天又到端午节了。
有一种习俗灵魂处生长,任岁月迁移,依然不改当初的模样,那是儿时的记忆,最温暖的时光。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但许多盛行于世的端午习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传,而且不少都有驱瘟避疫的成分,故此有人推测,端午节源于对恶日(即农历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民间还有一种说法,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
说到端午节不得不说粽子。此时此刻空气中隐约飘来粽叶的香味。每到端午节南方已经非常闷热。通常情况下麦收已经结束。家家户户都腾出了功夫,在初四那天开始包粽子、煮粽子。南方与北方的粽子有些差别,主要是粽叶。南方河流较多,河边随处可见成片的芦苇。粽叶几乎全部采用芦苇的叶子,超市里出售的都是这样的三角型苇叶粽。据说北方则是粽叶树的叶子,从来没见过树是什么样子。
芦苇叶采回来后,先修整,清洗,再用大锅开水滚过,把干枯的稻草浸水泡软作为捆粽子的扎带,也有用麻绳、尼龙绳、竹笋叶之类当扎线的。然后就是选米泡米了,作为鱼米之乡,头一年的糯米挨家挨户早早备好了。糯米是家乡特产长形的颗粒,口感香醇厚重,可以说是唇齿留香。接下来便是包粽子了,一般是将连三片芦苇叶折叠,形成锥形状,里面填平泡好的糯米,最后折叠捆扎。根据个人喜好,糯米中也有参杂少许大米的。多少糯米浸多少水,多长时间正好可以起包,印像中都是凭感觉来的,因为从来也没见老人去称米、量水,也没见定点、计时,可每一次都搭配的恰到好处,至今也觉得奇怪。
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大锅煮粽子了。灶堂里填上木材,风箱拉得吱吱作响。不少人家都会在锅里放上鸡蛋、鸭蛋一起煮。煮熟之后掀开锅盖,满屋飘香。八十年代物资确实相对紧缺,记忆中基本全是纯米粽子。后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家里偶尔在里面会放上一两个红枣。经济宽裕的人家,还有在糯米中放花生,红小豆,咸蛋黄,鲜肉,火腿丁等等,是麻辣甜香,味道俱全。
时光在指尖隙缝里消失,模糊了远去的影子。流年在额头皱纹里滑落,邂逅了一季的美丽。大概是由于家境条件的缘故,那时候能吃饱饭就很不错了,即便是富裕人家,也鲜见有冰箱的。由于南方天气潮湿闷热,煮熟后剩余的粽子,家里会把它放在大盆或者小一点的水缸里,盆里缸里装上凉水,要没了粽子。每隔几天要重新换水,这样存放的时间更长一些,也可以吃得更久一些。尤其是烈日当空,忙完农活回来,吃上一个,再搭配上一碗大麦粥(北方人很少实用),真的太美了。
关于端午的习俗确实不少。比如:在端午节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在家门前悬钟馗像、挂艾蒿和艾草(艾叶菖蒲)、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家人给孩子手腕缠绕五彩丝线,传说可以续命,祈盼长命多福。《东京梦华录》卷八“端午”条说:“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子、……”。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钟馗捉鬼,用以镇宅驱邪。
历代文人墨客,在端午节的时候,少不了写诗作赋,深情表达对屈原的缅怀。唐代文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褚朝阳《五丝》节选: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李隆基: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还有很多很多,不胜枚举。
忆端午最忆是童年,更忆是故乡!一缕粽香,寄托着浓浓的思念,五彩花线,编织着深深的祝福。愿那翠绿的粽叶给你带去一份安祥与如意,那香甜的馅儿能给你送去无限开心与甜蜜,让那长长的五彩花线连同一种淳朴的情思,纯洁的情愫,融入浓浓的端午粽香,随风悠悠飘散。但愿美好的事物在你我记忆深处从不曾失落,就像那串挂在家乡门前的艾草青青,还有那家乡独特的粽子飘香……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日照大诗兄2021.6.11
上一篇:aj13熊猫怎么看猫眼真假
下一篇:模型的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