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不看三国,老不看水浒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5-10-12 | 来源:互联网转载和整理
"少不看三国,老不看水浒"的意思是:年少之时不看《三国演义》,年老之时不看《水浒传》。
"少不看水浒"因为青少年,尚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如果看完水浒后,很容易不加思索,热血沸腾,学起里面的江湖习气,拉帮结派。"老不看三国"因为三国时期是一个乱世,充满了尔虞我诈,充满了各种心机,各种阴谋论。
水浒里面比较多的是叛乱、义气等,水浒传里的各路英雄豪杰大多是以一幅侠肝义胆的面目出现,虽然路见不平一声吼的豪爽总是让人觉得痛快大气,可是有太多的阴暗让人心血翻涌,老人家还是少动些气为好。
水浒说的是一百当八将的故事,里面有好多莫名的劫富济贫、打打******的故事,年轻人好勇斗狠,看了水浒,假设受他们的影响了,或者模拟他们的行为,最后必定会生出事端。少不看水浒就是不接触这些成勇斗狠的东西,年轻人就不会趁着未老先衰做坏事。由于年轻人未老先衰,水浒里面精彩的片段都是些仗义执言的事,担忧年轻人一时沉不住气去仗义执言,惹祸上身。
三国考究的是智谋,人老了,考虑问题本来就比年轻人复杂,假设三国看多了,并学会了其中的计策,会让老年人变得愈加深沉,特别是在过去的熟人社会,大家都不喜欢那些看过三国的老人,他们相对他人来说会阴险狡诈一些。老时不看三国,能够让老人愈加心胸开阔、豁达。老不看三国是由于什么呢?老不看三国是由于三国里面都是计策,你计策我,我计策你的,老年人原本就老奸巨猾了,再看三国就会变的愈加老奸巨猾了。三国演义中人物之间勾心斗角、血腥战乱从未连续,四处充溢心机,短少人性向善的东西,恶的东西太多,又没有与之抗衡的力气,小孩子不懂辨识,但忘性却好,容易入歧途。
《水浒传》的介绍:
《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罗贯中两人中的一人,或两人皆有)编著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问世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了后世中国小说创作的典范。《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同时也是汉语言文学中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的介绍: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该作品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该版本也成为诸多版本中水平最高、流传最广的版本。
《三国演义》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明清时期甚至有"第一才子书"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