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宇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5-10-11 | 来源:互联网转载和整理
“庙宇”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miàoyǔ,意思是供奉神佛或历史上名人的处所。一指祠庙;二指寺庙。《乡土瑰宝》庙宇册中介绍了中国乡土建筑中占有较重要地位的庙宇的特点、形制、建造及其公共功能。陈志华教授在“中国的泛神崇拜与庙宇”中对中国民间宗教的历史和性质有精彩的论述。
庙,从秦代以来通常将官舍称为寺。在汉代把接待从西方来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寺,从此之后,“寺”便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称。“寺”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中国人为尊重佛教,对佛教建筑的新称呼。如白马寺、大召寺等。除此之外如庵,那是尼姑居住的寺庙。还有石窟那是开凿在山崖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
印度早期佛寺多用这种形式。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两种,一种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正面开门,三面开凿小龛,供僧人在龛内坐地修行;一种为支提窟,山洞面积较大,洞中靠后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会拜佛。在蒙古语中称“寺”为“召”。如大召、五当召等。另外有称之为布达拉宫、普陀宗乘之庙等。
上一篇:世界上建立最早的保护区是哪个
下一篇:v代表数字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