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5-10-11 | 来源:互联网转载和整理
1.古文陆游家训的译文原文后生才锐者,最易坏事。
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
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人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译文后辈中才思敏捷的人最容易做出坏事,如果有这样的情况,做父兄的人应当引以为忧,而不能够把这当作是高兴的事。一定要经常约束他们,命令他们熟读儒家经典和诸子百书,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谦虚谨慎,不要让他们与游手好闲的人来往和相处。
从这以后十多年,志向和情趣自然养成。不这样那些可以担忧的事情,不会只有一个。
我这些话是后来者治病的药和石针,都应当谨慎对待,不要给后人留下后悔和遗憾。
2.文言文《家训》翻译江端友《家训》译文:
大凡人在饮食时知道物的由来,五谷食物是农人经过播种收获的艰难过程,在天地间风调雨顺时才长成的,再把生的做成熟的,这些都是不容易的。肉食美味则是***牲断命而来,那苦难是难以言表,想起来真使人不忍心食用,又何况选择好坏,产生厌嫌之情?人在一顿饭吃饱之后,不管是八珍美味,还是杂生丛草,都视为臭腐之物。因而任随家庭多丰厚,也需节俭,口要能塞饱肚子,就自足了。要知道门外有无数的人,有尽力辛勤劳苦而不能得到一顿饱饭的人,有整天饥饿而不能得到食物的人,我无功而坐享食物,岂能更有什么选择!如果能这样不仅少欲而易于满足,也可算是对进学的一大帮助。我曾经说想学道应当以刻苦淡食为先,人生直接可得上寿的,也没有多少,况且须臾之间,便就离开人世,因而不以此时学道、恢复本性,返归其本,而只知满足腹之欲,养肥这一躯体,这真可谓白做了一世人。吃***无事经史文典随意读上一二篇,对人都是有益的,这胜过把心思用到别处。
和人交流应该选择端正高雅之士,如果泛交终会后悔,况且长时间和那些人在一起,受他们影响,终身想做贤人,也是不可能的。谈论别人不要深及人家的是非,应该想想,知道人家谁是谁非即可。玩棋是高雅之戏,可以说玩玩无妨,不要和女人嬉笑无节制,以败损自己的意志,这是最不可以做的。既然自己不自重,必然被有识之士所轻视。人,作为人,所有的被人轻视无不是自取的,你们可要记住这点啊!
江端友《家训》原文:
凡饮食知所从来,五谷则人牛稼穑之艰难,天地风雨之顺成,变生作熟,皆不容易。肉味则***生断命,其苦难言,思之令人自不欲食,况过择好恶,又生嗔恚乎?一饱之后,八珍草莱,同为臭腐,随家丰俭,得以充饥,便自足矣。门外穷人无数,有尽力辛勤而不得一饱者,有终日饥而不能得食者,吾无功坐食,安可更有所择。若能如此不惟少欲易足,亦进学之一助也。吾尝谓欲学道当以攻苦食淡为先,人生直得上寿,亦无几何,况逘巡之间,便乃隔世,不以此时学道,复性反本,而区区惟事口腹,豢养此身,可谓虚作一世人也。食已无事经史文典慢读一二篇,皆有益于人,胜别用心也。
与人交游宜择端雅之士,若杂交终必有悔,且久而与之俱化,终身欲为善士,不可得矣。谈议勿深及他人是非,相与意了,知其为是为非而已。棋弈雅戏犹曰无妨,毋及妇人,嬉笑无节,败人志意,此最不可也。既不自重必为有识所轻,人而为人,所轻无不自取之也,汝等志之。
3.关于,家规,家训的古诗1、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
父母罔极之恩,同于天地。——摘自宋代黄庭坚家族《黄氏家规》译文:人们都有祖宗,就像流水有源、树木有根一样,这不能忘了。
父母的养育之恩,与天地一样没有边际。2、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
——摘自清代《朱子家训》译文:当父亲所珍贵的是“慈”,疼爱子女;当儿子所珍贵的是“孝”,孝顺父母;当兄长所珍贵的是“友”,爱护弟弟;当弟弟所珍贵的是“恭”,尊敬兄长。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摘自三国诸葛亮《诫子书》译文:做不到恬淡寡欲就不能表明志向,做不到平和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4、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
——摘自明朝袁黄《了凡四训》译文:一定要天天发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一定要天天改过自新。倘若一天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就会在这一天里安心于自以为是的状态;倘若一天没有过失可以改正,就一天没有进步可言。
5、读书可以增长道心,为颐养第一事也。——摘自清朝张英《聪训斋语》译文:读书可以增长追求世间法则至理之心,是颐养心性的第一等事。
4.家风家训古诗词***:奉先思孝,处下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
颜之推: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亲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
范仲淹: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边境。勤读圣贤书尊师如尊亲;礼仪勿疏狂,逊让敦慕邻。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字纸莫乱废须保五毂恩;做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处世行八德修身奉主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善根。
苏洵:入则孝顺父母,出则和睦乡邻。长上有问必答,在座定要抬身。不可虚言戏谑,不可斜侧骄矜。莫呼长上表号,开口就要尊称。饮食先让长者,行路当随后行。
纪晓岚:一戒是(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既守四戒又须规以四宜: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
5.《朱子家训》古文及翻译『原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
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
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口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译文』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
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单独列为一说,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明显含义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道理就已经自动屈服了。
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像攻击坚硬的木头,先攻击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击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这就是看书的方法。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
必须要读的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自但是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
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6.【文言文翻译:《包拯家训》】包孝肃公家训②云:后世子孙仕宦③,有犯赃滥④者,不得放归本家⑤;亡殁⑥之后,不得葬于大茔⑦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⑧又云:仰⑨珙⑩刊(11)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12)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孝肃之子也.【字词注释】①选自《能改斋漫录》.包拯,宋仁宗时任监察御史,执法不阿,谥号孝肃.②训:教.③仕宦(hu4n):做官.④赃滥:贪污财物.滥,贪.⑤本家:老家.⑥亡殁(m$):死亡.⑦大茔(y0ng):祖坟.⑧押字:在文书上签字.⑨仰:敬词,旧时公文用语.⑩珙(g%ng):包珙,包拯的儿子.(11)刊:刻.(12)诏(zh4o):告,晓喻.【诗文翻译】包拯在家训中有这样一段话:后代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的人,都不允许放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祖坟上.如不继承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原文共有三十七个字.在家训后面签字时又写道:希望包珙把上面一段文字刻在石块上,把刻石竖立在堂屋东面的墙壁旁,用来晓喻后代子孙.原文又有十四个字.包珙,就是包拯的儿子.。
上一篇:266红包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陈乃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