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言文阅读理解
发布时间:2025-10-10 | 来源:互联网转载和整理
1.求十篇超简短的文言文练习附答案一《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日:“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日:“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日:“请循其本.子日‘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1)我非子,固不知子矣()(2)子固非鱼也()2、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只标一处).(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2)安知鱼之乐?(3)我知之濠上也.3、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参***】l、(1)固然(2)本来2、(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2)安知/鱼之乐?(3)我知之/濠上也.3、庄子认为鱼很快乐,表现了他愉悦的心境.是他内心愉悦的外化.二《不死之药》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臣,是死药也.王***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1.给加括号字的解释选择正确的一个,填入括号中(因)夺而食之(因为,于是)()可(食)之(吃,食物)()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同悦,劝说)()臣(故)食之(原因,所以)()2.翻译句子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加括号词说明中射之士的意思是_____;而谒者的理解是_______.谒者回答:可食.谒者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而中射之士的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中射之士最终能逃过一死,除了他能言善变外,最重要的是因为哪一点打动了楚王的心,从而放过中射之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1.于是吃劝说所以2.翻译句子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有人给楚王献长生不老的药,传递人拿着药走入宫中.王***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大王***死一个没有罪的臣子,就证明有人在欺骗大王.7.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加括号词说明中射之士的意思是中射之仕能吃么;而谒者的理解是这个东西可以吃吗?谒者回答:可食.谒者的意思是可以给大王吃,而中射之士的理解是中射之士我可以吃.8.中射之士最终能逃过一死,除了他能言善变外,最重要的是因为哪一点打动了楚王的心,从而放过中射之士?***了中射之士就说明不死药是假的会被人说成是糊涂的大王容易被人骗影响自己的威严三《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4、理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答案:1.①皇帝命令;②认为与众不同2①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怎样说清;②就按照黄琬说的回答3.①4.如初升的弯月.四《曹植聪慧》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1、解释:①顾②悉③将④诸⑤援2、翻译:善属文;②奈何请人;③太祖甚异之3、理“可观”的意思是什么?答案:1.①只②都③带领④众⑤提、拿;2.①善于写文章;②为什么要请人?③曹操认为他很与众不同.3.值得一看,意为曹植写的辞赋相当有水平五《杨亿巧对》寇莱公在中书.与同事戏作对子:“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称为好对.1、解释:①为②应声2、翻译:会杨大年适来白事3、理杨大年对的对子好在哪里?答案:1.①是②紧接着(对方)刚停的话音2.适逢杨大年正好来报告事情3.①对得工整;②通俗形象.六《承宫樵薪苦学》承宫,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1、解释:①孤②明③庐④笞2、翻译:①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答案:1.①年幼失去父亲②精通③屋,此指书舍④用竹鞭打2.猪的主人对承宫没回家感到奇怪,一路上寻找.七《桓荣勤学不倦》桓荣初遭仓卒,与族人桓元卿同饥厄,而荣讲诵不息,元卿嗤荣曰:“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荣笑而不应.及为太常,元卿吧曰:“我农家子,岂意学之为利若是哉!1、解释:①初②厄③嗤④应⑤及2、翻译:①而。
2.求几篇短的文言文及相关练习和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食或尽粟—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B.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C.其真无马邪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D.只辱于奴隶人之手执策而临之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策之不以其道译句。②食之不能尽其材译句。
3.文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于是作者对此表现出强烈的之情。4.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强调了作用。
在今天如果你的才华不被人发现,完全可以(填相关成语),把自己的才华积极主动地显露出来;而在位者也应(填相关成语)正确识别、选拔和任用人才。(二)(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采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子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臣受命之曰,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1)。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子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2).今贼适疲于西,又务子东,兵法乘劳,此进趋(3)之时也。(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注释:①并日而食:两天只能吃到一天的饭。
②非计:不正确的计策。③进趋:赶快进兵。
1.填空答问:这两段文字都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国”除蜀国外,另两国是____与______;文中的“先帝”指,“陛下”指。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①夙夜忧叹:。
②寝不安席,食不甘味:。3.两文都提出了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分别找出有关句子:甲文:。
乙文:。4.申、乙两段文字都紧扣“诸葛亮上《出师表》”这一中心,写出了哪两层意思?请分层概括回答:①。
②。(三)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方辄默记。暮归亡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1)田,父怒,挞之,己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2)映长明灯(3)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4)若不见。
安阳韩性(5)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6)。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时冕父己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7)古冠服随车后。
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注释:(1)蹊:践踏。
(2)策:通“册”。(3)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
(4)恬:心神安适。(5)韩性:绍兴人,大学者。
(6)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7)被: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依僧寺以居无从致书以观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恃卫之臣不懈于内C.暮归,亡其牛其真无马耶D.录为弟子.或异二者之为,何哉?2.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或牵牛来责蹊田--有时候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踏了他们的田地。B.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手拿着书照着佛像前长明的灯光读书C.门人事冕如事性——他门下的人待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
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3.将文中加横线的两个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A.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B.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这两段文字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一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则,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1)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注释:①漫浪:随随便便。
②急.:要紧。1.解释加点的词。
①可以有得:②其义自见:③自晓其文:2.读书要分哪两步进行?怎样才算达到了要求呢?(请用文章原句答)。3.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_________的重要,这是因为(用原文短句正面回答)。
4、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答:。
(五)晋平公问子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1)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2)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
3.短篇文言文+鉴赏最好短一点的+鉴赏【原文】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
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⑥。
恶⑦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⑧矣。——《吕氏春秋》【注释】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③负——背着④椎(chuí)——槌子或棒子。⑤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⑥遽(jǜ)——急速。⑦恶——害怕⑧悖——荒谬【译文】智伯消灭范氏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胡涂了。
成语寓意门铃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4.古文阅读及答案任何[湖北卷]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日:“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越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各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李由此以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谢曰:“孟浪忤客,幸勿罪!”李异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为何?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鄙:粗俗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要:求取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易:轻视D.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适:到……去1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B.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乏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C.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D.幸先以我名告之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是①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②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③三月,艺颇精,意得甚④李以为怯,固请再角⑤僧笑,命李试其技⑥方颉颃间,尼即遽止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④⑥D.②⑤⑥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B.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C.本文善于通过“笑”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和尼僧高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D.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15.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3分)译文:(2)众相顾,迄无应者.(2分)译文:(3)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3分)译文:参***:11.A12.B13.D14.C15.(8分)⑴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3分)⑵大家互相看着,最终没有应战的人.(2分)⑶李超开始不说,尼僧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3分[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8-23题.(16分)冷泉亭记唐白居易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言,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洁澈,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杭自郡城抵四封①,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②,有相里君造③作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注】①四封:四边疆界.②领郡者:担任州刺史的人.③相里君造:姓相里,名造.18.白居易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1分)19.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4分)(1)地搜胜概概()(2)物无遁形遁()(3)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甲()(4)佳境殚矣殚()20.下列对句中加括号的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灵隐寺(为)尤/山树(为)盖②(而)撮奇得要/坐(而)玩之者A.①相同,②相同B.①相同。
5.短篇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小语段阅读各一篇醉翁亭记欧阳修一.阅读第一段做题:(2002年辽宁)1.文段选自课文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
2.解词:环:谓:意:3.写出最后一句的的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概括选文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中的“翼然”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6.“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7.找出这段文字中的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8.写一段话,引用“醉翁之意不在酒”。
(2004年娄底市)9.语段的开头部分写醉翁亭的位置和周边环境,其顺序是()A.由远至近B。由近至远C。
由局部到整体D。由下到上10.下列句中的“也”字,不是表示判断语气的一项是()A.望之蔚但是深秀者琅琊也B。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C.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D。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1.对语段艺术特色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开篇用“环滁皆山也”,概写滁州地貌,语言极其凝练。
B.写醉翁亭“翼然临于泉上”,化静不动,富于生气。C.述说自号醉翁的原因,委婉地表达了自己被贬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D.段末几句,直抒胸臆,一个“乐”字,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二.阅读第二段做题。
(2004年广州)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错误的一项是()A.霏:雾气B。暝:昏暗C。
阴:绿荫D。洁:清洁2.对文段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日出而林霏开”是早晨之景;B。
“云归而岩穴暝”是傍晚之景;B.“野芳发而幽香”是春天之景;C。“水落而石出者”是秋天之景。
3.“山间之四时也”的“四时”指____________________。4.“乐亦无穷”的“乐”指()A.山林之乐B。
山水之乐C。宴酣之乐D。
从太守游而乐5.选出“而”字不同用法的一项()A.蔚但是深秀B。野芳发而幽香C。
泉香而酒冽D。而不知人之乐6.文中描写傍晚山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山间春夏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写四季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翻译“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2004年哈尔滨)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第三段做题。(99年贵阳市)1.语段共四句话,从原文中找出4个最能概括其意思的语句,依次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⑴__________⑵__________⑶__________⑷__________2.联系全文,可从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C.山水之乐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3.达到这种思想境界,我们可感受到作者具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所抒发的________________的旷达胸襟。4.给这段文字分层:①②③④5.参照句子加点的部分,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不破不立不塞不___,不止不___,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辨证法。(以下为2004年哈尔滨中考题)6.从选文看,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
而是由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7.下面这段话中“惊叹号”所比喻的是什么,用简明的话写出你的理解:古往今来,有多少风华少年,在酒色财气的迷惘中浪费了宝贵的青春,前人用生命写成的启示录中,有一个个惊叹号在警示后人,要谨防灵魂的蛀虫,人生的蠡贼。
答:四.阅读最后一段做题:1.“太守之乐其乐”中太守的“乐”的含义是什么?2.本文语言形式优美,尤其是对偶句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美感。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为上联。
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出一个下联。①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下联:②上联:醉翁亭下欧阳修与民同乐下联:3.下列各句中的“从”与“太守归而宾客从”的“从”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B。战则请从B.择其善者而从之D。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4.下列各句中的“去”与“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的“去”含义不同的一项是()A.去肌,***三虫。B。
停数日辞去。C。
委而去之D。去国怀乡5.用现代汉语翻译“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一句。
6.对“太守之乐”理解恰当的一项是()A.沉醉于游宴之乐,陶醉于自己的文学才华。B.朝廷信任,委以滁州太守重任。
C.太守之乐不仅在山水之间,而且在与民同乐。D.不在欣赏山林之美,而在以文章记述游乐的过程。
(2003年宁夏)7.“但是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加点的“乐”字各有含义,说说加点的“乐”字所指的具体内容。
8.“醉能同其乐”这句话把“醉”与“乐”联系起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9.指出下列句子中“而”哪是重读,哪是轻读?人知从太守游而①乐,而②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A.轻读__________B.重读___________10.这段文字紧扣一个“乐”字写,用_____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____之乐。
11.体现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已而”表示___________,请从学过的文言文中举出两个意义相近的词:______。
6.初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题找一一篇短一点的,要有4个加点字解释,一自护其短(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译文:有个北方人,自出生以来就没有见过菱角.后来到南方作官,(一次大家)坐在席上吃菱角,这个人连壳一起放到嘴里.有人提醒他说:“吃菱角要去壳.”他却想掩盖自己的短处,说:“我不是不知道要去壳,是想用来清热呀!”人家问他:“北方也有菱角吗?”他说:“前山、后山,到处都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个别字翻译仕:官,做官啖:吃或:有人短:缺点,这里指自己的无知去:去掉欲:想寓意:这个故事是说一些人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强辞夺理,结果更被人取笑和看不起.。
上一篇:武汉周边城市有哪些好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