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献之的典故
发布时间:2025-10-10 | 来源:互联网转载和整理
王献之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画家和诗人,他也是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在书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一点都不比他的父亲差。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关于王献之的典故,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王献之的典故:墨迹变牛
有一次,桓温让王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王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将字污染,王献之便将墨迹改画成黑马母牛,画得十分美妙。
关于王献之的典故:偷儿恕毡
王献之一夜睡在书房里,一群盗贼潜入房中,将室内东西偷得精光。王献之慢慢地说:偷儿,青毡是我家祖辈的遗物,只请你们留下这毡子。盗贼惊慌而逃。
关于王献之的典故:管中窥豹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但对樗(chū)蒲(p)(古代的一种游戏)却不精通。一次他看到几个人正在玩樗蒲,就在一旁指手画脚地说:你要输了。那个人不高兴地看了他一眼说:这个小孩就像从管子里看豹,只看见豹身上的一块花斑,看不到全豹。王献之看到他们这样说自己,不禁大愤,说道: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就甩开袖子走。
关于王献之的典故:十八口大缸
王献之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王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王羲之夸赞他: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十来岁时,他自认为字写得不错了。一天他去问父亲:我的字再练三年就够好了吧?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摇着头说:远着呢!献之又问:那,那五年呢?母亲的头仍旧摇着。献之急着追问:那究竟多少年才能练好字呢?又问道:爸爸,大家都说您的字写得好,那有什么秘诀?王羲之看看儿子,心想这书法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怎么可能入人眼目呢,于是他走到窗前,指着院内的一排大缸说:你呀,写完那十八口大缸水,字才有骨架子,才能站稳腿呢!王献之听了心里很不服气,暗自下决心要显点本领给父母看。
于是他天天按父亲的要求,先从基本笔画练起,苦苦练了五年。一天他捧着自己的心血作品给父亲看。王羲之没有作声,翻阅后,见其中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便提笔在下面加一点,成了太字,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小献之心中有点不是滋味,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母亲则仔细地揣摩,许久才叹了口气说:我儿字写了千日,惟有一点似羲之。献之走近一看,惊傻了!原来母亲指的这一点正是王羲之在大字下面加的那一点!献之满脸羞愧,自感写字功底差远了,便一头扑进书房,天天研墨挥毫,刻苦临习。聪明的王献之深深的体会到写字没有捷径,只有勤字。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欣赏
《洛神赋十三行》,简称为《洛神赋帖》或者《十三行》,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献之在小楷字体方面的代表作,书写用纸应该为麻笺。该帖的主要内容为三十七魏国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曹植的传世诗作《洛神赋》。该贴的真迹早已失传,大概是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因为残损而亡佚了。
目前保存到现在的本应该是宋朝时根据真迹进行临摹的拓本,包括了碧玉版本和白玉版本两种,其中临摹效果较好的是碧玉版本,它在明朝万历年间在杭州西湖葛岭的半闲堂旧址被发现,现在收藏在首都博物馆。
该贴体态秀逸,笔致洒脱不羁,从这副作品中可以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已经不再有隶意,字形也从横势变成了纵势,可以说这是非常成熟的楷书作品了。该贴的字用笔苍劲有力,风格俊秀,字中的撇捺等笔画伸展得很长,但是又不是轻浮无力,而是笔力运送自然,遒劲有力,神采飞扬。字体则十分匀称和谐,各部分的组合细微中又有生动的变化,字的大小不同,字距和行距的变化也很自然的。
上一篇:高尔基简介(50字左右)
下一篇:8脚计数继电器接线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