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家风家训
发布时间:2025-10-10 | 来源:互联网转载和整理
家训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
一、姬旦《诫伯禽书》
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
走如马不与马争走;
智如士不与士争智。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
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译文:亲戚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某一人求全责备。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
赏析:《诫伯禽书》讲的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谦虚谨慎(资料图图源网络)
二、司马谈《命子迁》
司马谈(约公元前165-公元前110年),西汉时史学家,汉武帝时任太史令,司马迁之父。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译文: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便是承欢膝下,侍奉双亲;到了中年,便要从事奉父母延伸到事奉君王,藉以为国家尽忠,为民众服务。到了老年就要检查自己的身体和人格道德,没有缺欠,也没有遗憾,最终圆满于立身行道,这才是孝道的完成。通过扬名后世来显耀父母,这才是最大的孝道。
赏析:司马谈学富五车,所以他后来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这就是司马谈的《命子迁》。司马谈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有人甚至说没有司马谈的《命子迁》,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资料图图源网络)
三、诸葛亮《诫子书》
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中国人心目中智者的化身。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把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褊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资料图图源网络)
四、诸葛亮《诫外甥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译文: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节制情欲,去掉郁结在胸中的俗念,使几乎接近圣贤的那种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体现出来,使你内心震动、心领神会。要能够适应顺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验,摆脱琐碎事务和感情的纠缠,广泛地向人请教,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绪。做到这些以后,虽然也有可能在事业上暂时停步不前,但哪里会损毁自己高尚的情趣,又何必担心事业会不成功呢!如果志向不坚毅,思想境界不开阔,沉溺于世俗私情,碌碌无为,永远混杂在平庸的人群之中,就会难免沦落到下流社会,成为没有教养,没有出息的人。
赏析:《诫子书》和《诫外甥书》分别是诸葛亮为告诫其子诸葛瞻和其外甥庞涣所作。诸葛亮46岁才得子诸葛瞻,他很喜欢这个儿子,希望儿子将来能成为国家栋梁。诸葛亮有两个姐姐,二姐所生子叫庞涣,深得诸葛亮喜爱。诸葛亮常年征战,政务缠身,但仍不忘教诲儿辈,他写给诸葛瞻和庞涣的两封家书可以说各有侧重,《诫子书》强调了“修身学习”的重要性,《诫外甥书》则阐述了“立志做人”的重要性。
修身学习(资料图图源网络)
五、欧阳修《欧阳永叔集》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而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付弈。
译文:玉不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但是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赏析:欧阳修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对他的教育很严格。为节减开支母亲用芦苇、木炭作笔,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欧阳修认字。欧阳修在家训中希望儿子能继续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从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上一篇:欧洲夏天平均气温多少度
下一篇:直营店和加盟店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