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神话人物猪八戒的原型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5-10-10 | 来源:互联网转载和整理
《西游记》整本故事内容是围绕“取经大业”而展开的,为什么要取经?取经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大唐皇帝***的心愿,***走了一趟阴司之后“良心发现”,在阴司承诺返还阳世后召开水陆大会、宣扬佛法超度那些因皇权争斗中被冤死的灵魂。接着顺应佛教观音的意志,委派唐僧取经,记述唐僧一路上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
当然以上故事情节是明线,是原著作者写出来通过戏剧舞台或讲书人给广大群众看的,换到今天就是给青少年看的。但书中的暗线,也就是《西游记》真正要宣讲的核心故事被深深潜藏在字里行间,是为士人看的;也就是为知识分子看的。被拍成电视连续剧的《西游记》,每逢寒暑假都要播出,孩子们喜欢。有了电视剧更多的知识分子也无暇顾及到原著,也就是说能看懂《西游记》核心故事的人越来越少了。
《西游记》不是游记散文,也不是全真教、佛教的教科书,更不是野史。《西游记》就是明朝中晚期文人笔下的小说。小说等文学作品与教科书不同,阅读时要不断破译作者设置的机关和密码。在文学作品中,意义往往不是直接表达,而是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法。因此阅读时要产生对作品意义的见解,而不能指望作者直接告诉你。很明显《西游记》中至始至终都在讥讽明朝皇帝,但考虑到作者自身安全,将对明皇帝的“大不敬”隐藏于无形。
明朝中期整个社会面临的危机简言之有二:一是边患,北有蒙古、南有倭寇;二是皇帝昏庸。《西游记》作者满腹学问、能文能武,但遇到主子是个“呆子”!劝不醒、骂不醒,只能愤而著书。
为了讥讽当下的朝廷,得树立一个治国安邦方面的榜样——大唐贞观之治。被大唐降伏的诸多邦国中也得树一个典型——吐谷浑王国。为了降伏吐谷浑,大唐下嫁弘化公主、文成公主。现实历史中通过和亲手段调用(《西游记》中有明示:二郎真君听调不听宣。因为他不归大唐管)了藏王松赞干布,宣李靖将军,终于降伏了吐谷浑,以最小的代价彻底解除了边患。笔者曾根据原著内容作出推断,二郎神的原型是藏王,孙悟空的原型是吐谷浑(孙悟空和吐谷浑的关系,笔者早前文章曾有详细解读,此处不再累述),托塔李天王是李靖(已经明示了的),大唐文官的代表是诗人李白(金星),被天界贬到猪窝的二师兄原型是当朝朱皇帝,沙师弟是元世祖。
如何将这些不同朝代的国君放在一起说事?佛教主张人的灵魂不灭,“六道轮回”么,西游作者也将佛教主张运用得炉火纯青,滴水不漏。既然灵魂不灭,完全可以让不同朝代的历史典故重现在不同朝代历史人物们眼前,也可以让处在不同地域、不同朝代的人物聚在一起完成作者假想的取经任务。按现代人的说法就是“穿越”,但学者们将《西游记》中的“穿越”叫做“神魔”。
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第一次离开唐僧来到龙宫,与龙王的对话中已经显现出来了:行者回头一看,见后壁上挂著一幅圯桥进履的画儿。行者道:“这是什么景致?”龙王道:“大圣在先,此事在后,故你不认得。这叫做圯桥三进履。”一个人肯定不可能知道后世发生过的事情,所以大圣不识“圯桥进履的画儿”,可是此时此刻的大圣却与龙王正在谈论“圯桥进履的事儿”!在这里已经有了孙悟空的肉身和他的灵魂之分别。
因此《西游记》中的各色人物角色的身份是肉身还是灵魂,需要仔细区分。还需仔细留意,西游作者如何把自己想说的话移植到角色口中,独白部分的话语也得辩证地看待和理解。“指桑骂槐”、“颠三倒四”、“东拉西扯”、“牵强附会”等等手段都可以用到小说创作之中去,读者要是拘泥于小说中的“癫狂之语”而不前,也就难以领略其精髓和主旨。
作者肯定明白将明朝皇帝比作猪?太尖锐,为了缓和,将吐谷浑的灵魂比作猴!将河湟羌人首领比作牛,再让十二生肖中的其余动物朋友们都出来充当演员。弘化公主也以“鼠”的角色有出场。哪吒的原型是***的几个兄弟,这样处理的效果非常不错。直到今天人们普遍认为《西游记》中的猪八戒角色的设定是为了丰富故事情节,是纯粹为了达到娱乐效应;认为猪八戒身上的毛病只是汇聚了普通百姓正常的欲望和缺点而已,怎能将他和朱皇帝扯到一起?笔者在此得提醒一句,明初舞台杂剧剧本中的八戒是“朱八戒”,而不是“猪”!高老庄的高小姐也是“朱小姐”。再退一步说明朝文人名士们绝对不希望他们忠心耿耿、呵护有加的、尊贵的皇上不能像个普通老百姓一样,更不能像个猪。
《西游记》中最“绝”的叙事手段是主角们学会了“变化之术”,这“变化之术”也象征着书中角色的原型也是可变的,比如:***可以是刘邦或张天师,也可以是唐朝皇帝,也可以是整个中原中央王朝所有皇帝们的***体;也可以这样理解,《西游记》中的各个角色,影射的人物身份也是可变的,读者若认为孙悟空的作风颇像自己,那么《西游记》记作者准许,他赞美的就是像你这样的人;如果你认为猪八戒跟你很像,作者也会认可的,书中常常出现的词汇“呆子”,就是说你的。总言之作者告诫你,不要过分去关注角色代表的是谁,但要关注作者在讲什么样的大道理。
明白了《西游记》中主要角色的原型之后,再去看原著。摆在眼前的名著是一位高人在评判整个明朝社会上上下下的各种事物。但凡不平的事,作者都要扮演孙悟空一样的角色,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向读者们给出个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