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篱”在古诗中的的意境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5-10-09 | 来源:互联网转载和整理
“东篱”在古诗中的意境:
“东篱”其实就是说诗人通过各种意象表达出情感意境,它不再只是东面的篱笆,它指代了整个隐居自得的生活和“心远地自偏”的境界。
例如:“采菊东篱下”这句诗句就抒发了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意境。
我们就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做个详细解析。
【原文】
《饮酒·其五》
陶渊明〔魏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中所想远离世俗,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注释】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君:指作者自己。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尔:如此、这样。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见:看见(读jiàn),动词。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山气:山间的云气。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真意: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谛。相与还:结伴而归。
【作品出处】《陶渊明集》
【文学体裁】五言诗
【作品赏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四句叙写诗人归隐之后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东篱边随便采菊,偶然间抬头见到南山。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飞鸟朝去夕回,山林乃其归宿;自己屡次离家出仕,最后还得回归田园,田园也为己之归宿。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下一篇:《艾青诗选》读后感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