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网

最后一课的背景

发布时间:2025-10-09 | 来源:互联网转载和整理

《最后一课》写作背景:

一八七零年七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九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烧***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小说,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这最后一课虽然短暂,却让我们感受到了阿尔萨斯人的悲痛的心情。

《最后一课》作者着力刻画了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的变化,以此来表现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意识的觉醒,小弗郎士自然是主人公。同时对韩麦尔先生的形象,作者也是重点刻画的,对他的衣着、言行、神态等描绘,表现了一个誓不做亡国奴的爱国者形象,应该说韩麦尔先生也是主人公。

他们是这“最后一课”中不同身份的两个典型代表。这样《最后一课》的爱国主义主题就通过师生两个不同角色在这最后一课里共有的对惨遭外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的情感中凸现出来了。

拓展资料:

阿尔丰斯·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写的是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在历史上阿尔萨斯-洛林多次易主,德意志、法兰西曾多次交替拥有其主权),普鲁士占领后禁教法语,改教德语,爱国的法国师生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表现法兰西人的爱国情怀。

1912年被胡适首次翻译介绍到中国,从此,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它被长期选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超越了不同时期、不同意识形态的阻隔,成为在中国家喻户晓、最具群众基础的法国文学名篇之一,它甚至可以作为都德的代名词,作为爱国主义的符号,融入近代中国人百年的情感之中!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者,通过《最后一课》,了解到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清晰、最严谨的语言这句话的内涵,懂得了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它好好地保存着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狱的钥匙。

最后一课的背景

上一篇:放晴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隔离度的计算公式

其他文章

  • 汽车空调清洗大概多少钱
  • 小值4g摄像头怎么改wifi
  • exo专辑发货要多久
  • 观察日记写作格式
  • 系梁的系梁和盖梁的区别
  • 小鸭子用英语怎么说
  • 17款gt535发动机什么型号
  • 西南政法大学排行榜
  • 手机播放声音断断续续
  • 南昌大学专科校区在哪里
  • 人物外貌描写片段摘抄
  • 徐志摩和林徽因是什么关系
  • 卫生间设计图(卫生间设计)
  • voice译成中文是什么意思
  • 大学英语4级证书长什么样子
  • 武汉纺织大学的王牌专业
  • 驾考不过对教练有没有影响
  • 黄莺怎么叫
  • 二手折叠屏手机能买吗
  • 手工制作衣服废物利用怎样用废品制作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