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的知识点
发布时间:2025-10-09 | 来源:互联网转载和整理
初中的数学是一个整体,初一的数学知识点相对初二初三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但是还是有很多学生感到有压力,主要是因为没有掌握好学习技巧,接下来优学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七年级数学的知识点来供大家参考,一起跟随小编来看看吧。
七年级数学的知识点
有理数
正数和负数
把0以外的数分为正数和负数。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
负数:比0小的数 正数:比0大的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有理数
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
所有正整数组成正整数***,所有负整数组成负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
只有符号不同的数叫相反数。
0的相反数是0 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 负数的相反数是正数
绝对值
绝对值 |a|
性质: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
负数的绝对值的它的相反数
0的绝对值的0
1.2.5数的大小比较
数学中规定: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
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有理数的加减法
有理数的加法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去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a+b)+c=(a+c)+b
有理数的减法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a-b=a+(-b)
有理数的乘法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的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的偶数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
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ab=ba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ab)c=(ac)b
乘法分配律: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a(b+c)=ab+ac
有理数的除法
除以一个不等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乘除混合运算往往先将除法化成乘法,然后确定积的符号,最后求出结果。
顺序进行。
有理数的乘方
乘方
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a叫做底数,n 叫做指数。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的正数。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做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应注意以下运算顺序:
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初中七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天才就是勤奋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如果这话不完全正确,那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学习就算是天才,也是需要不断练习与记忆的。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 七年级数学 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数学知识点
1.不等式:用符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分类:不等式分为严格不等式与非严格不等式。
一般地用纯粹的大于号、小于号">","<"连接的不等式称为严格不等式,用不小于号(大于或等于号)、不大于号(小于或等于号)"≥","≤"连接的不等式称为非严格不等式,或称广义不等式。
3.不等式的解: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4.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5.不等式解集的表示 方法 :
(1)用不等式表示:一般的,一个含未知数的不等式有无数个解,其解集是一个范围,这个范围可用最简单的不等式表达出来,例如:x-1≤2的解集是x≤3
(2)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可以在数轴上直观地表示出来,形象地说明不等式有无限多个解,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要注意两点:
一是定边界线二是定方向。
6.解不等式可遵循的一些同解原理
(1)不等式F(x)<G(x)与不等式 G(x)>F(x)同解。
(2)如果不等式F(x)<G(x)的定义域被解析式H(x)的定义域所包含,那么不等式 F(x)< G(x)与不等式H(x)+F(x)
(3)如果不等式F(x)<G(x)的定义域被解析式H(x)的定义域所包含,并且H(x)>0,那么不等式F(x)< G(x)与不等式H(x)F(x)0,那么不等式F(x)<G(x)与不等式H(x)F(x)>H(x)G(x)同解。
7.不等式的性质:
(1)如果x>y,那么yy(对称性)
(2)如果x>y,y>z那么x>z(传递性)
(3)如果x>y,而z为任意实数或整式,那么x+z>y+z(加法则)
(4)如果x>y,z>0,那么xz>yz如果x>y,z<0,那么xz
(5)如果x>y,z>0,那么x÷z>y÷z如果x>y,z<0,那么x÷z
(6)如果x>y,m>n,那么x+m>y+n(充分不必要条件)
(7)如果x>y>0,m>n>0,那么xm>yn
(8)如果x>y>0,那么x的n次幂>y的n次幂(n为正数)
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
1.数据的整理:我们利用划记法整理数据,如下图所示,
2.数据的描述:为了更直观地看出上表中的信息,我们还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如下图所示:
3.全面调查: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方式叫做全面调查。
4.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从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中,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据以对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的一种调查方法。显然抽样调查虽然是非全面调查,但它的目的却在于取得反映总体情况的信息资料,因而,也可起到全面调查的作用。
5.抽样调查分类:根据抽选样本的方法,抽样调查可以分为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两类。
概率抽样是按照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从调查研究的总体中,根据随机原则来抽选样本,并从数量上对总体的某些特征作出估计推断,对推断出可能出现的误差可以从概率意义上加以控制。习惯上将概率抽样称为抽样调查。
6.总体:要考察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
7.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8.样本:被抽取的所有个体组成一个样本。为了使样本能够正确反映总体情况,对总体要有明确的规定总体内所有观察单位必须是同质的在抽取样本的过程中,必须遵守随机化原则样本的观察单位还要有足够的数量。又称“子样”。按照一定的抽样规则从总体中取出的一部分个体。
9.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
10.频数:一般地,我们称落在不同小组中的数据个数为该组的频数。也称次数。在一组依大小顺序排列的测量值中,当按一定的组距将其分组时出现在各组内的测量值的数目,即落在各类别(分组)中的数据个数。
如有一组测量数据,数据的总个数N=148最小的测量值Xmin=0.03,的测量值Xmax=31.67,按组距为△x=3.000将148个数据分为11组,其中分布在15.05~18.05范围内的数据有26个,则称该数据组的频数为26.
11.频率: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为频率。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了n次试验,在这n次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次数n(A)称为事件A发生的频数。比值n(A)/n称为事件A发生的频率,并记为fn(A).用文字表示定义为: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是频率。
(1)当重复试验的次数n逐渐增大时,频率fn(A)呈现出稳定性,逐渐稳定于某个常数,这个常数就是事件A的概率.这种“频率稳定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统计规律性。
(2)频率不等同于概率.由伯努利大数定理,当n趋向于无穷大的时候,频率fn(A)在一定意义下接近于概率P(A).频率公式:频数总体数量=频率
12.组数和组距:在统计数据时,把数据按照一定的范围分成若干各组,分成组的个数称为组数,每一组两个端点的差叫做组距。
初一数学方法技巧
1.请概括的说一下学习的方法
曰:“像做其他事一样,学习数学要研究方法。我为你们推荐的方法是:超前学习,展开联想,多做 总结 ,找出合情合理。
2.请谈谈超前学习的好处
曰:“首先超前学习能挖掘出自身的潜力,培养自学能力。经过超前学习,会发现自己能独立解决许多问题,对提高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很有帮助。”
其次够消除对新知识的“隐患”。超前学习能够发现在现有的基础上,自己对新知识认识的不妥之处。相反地若直接听别人说。似乎自己也能一开始就达到这种理解水平,实践证明,并非这样。
再次超前学习中的有些内容,当时不能透彻理解,但经过深思之后,即使搁置一边,大脑也会潜意识“加工”。当教师进度进行到这块内容时,我们做第二次理解,会深刻的多。
最后超前学习能提高听课质量。超前学习以后,我们发现新知识中的多数自己完全可以理解。只有少数地方需借助于别人。这样在课堂上,我们即能将可以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放“这少数地方”的理解上,即“好钢用在刀刃上”。事实上一节课,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并不太多。
3.请谈谈联想与总结
曰:联想与总结贯穿与学习过程中的始终。对每一知识的认识,必定要有认识基础。寻找认识基础的过程即是联想,而认识基础的是对以前知识的总结。以前总结的越简洁、清晰、合理,越容易联想。这样就可以把新知识熔进原来的知识结构中为以后的某次联想奠定基础。联想与总结在解题中特别有效。也许你以前并没有这样的认识,但解题能力却很强,这说明你很聪明,你在不自觉中使用这种做法。如果你能很明确的认识这一点,你的能力会更强。
4.那么我们怎样预习呢?
曰:“先 说说 学习的目标:
(1)知道知识产生的背景,弄清知识形成的过程。
(2)或早或晚的知道知识的地位和作用:(3)总结出认识问题的规律(或说出认识问题使用了以前的什么规律)。
再说具体的做法:
(1)对概念的理解。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通常要借助具体的东西加以理解。有时借助字面的含义:有时借助其他学科知识。有时借助图形……理解概念的境界是意会。一定要在理解概念上下一番苦功夫后再做题。
(2)对公式定理的预习,公式定理是使用最多的“规律”的总结。如:完全平方公式,勾股定理等。往往公式的推导定理的证明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方法及相当有用的解题规律。如三角形内角平分线定理的证明。我们应当先自己推导公式或证明定理,若做不成再参考别人的做法。无论是自己完成的,还是看别人的,都要说出这样做是怎样想出来的。
(3)对于例题及习题的处理见上面的(2)及下面的第五条。
初中七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初中七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 七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大全
★ 初一数学课本知识点总结
★ 七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初一数学知识点整理
★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 初中数学知识点整理:
★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 七年级下数学知识点总结
★ 初一数学知识点归纳与学习方法
七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失败乃成功之母,重复是学习之母。学习需要不断的重复重复,重复学过的知识,加深印象,其实任何科目的 学习 方法 都是不断重复学习。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 七年级数学 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 总结 北师大版
1.1正数与负数
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负数(negativenumber)。
与负数具有相反意义,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positivenumber)(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
1.2有理数
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integer),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fraction)。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rationalnumber)。
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数轴(numberaxis)。
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origin)。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oppositenumber)。(例:2的相反数是-20的相反数是0)
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absolutevalue),记作|a|。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3有理数的加减法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1.4有理数的乘除法
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mì
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power)。在a的n次方中,a叫做底数(basenumber),n叫做指数(exponent)。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是0。
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的n次方的形式,使用的就是科学计数法。
从一个数的左边第一个非0数字起,到末位数字止,所有数字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significantdigit)。
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篇一:直线、射线、线段
(1)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①直线: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直线l,或用两个大写字母(直线上的)表示,如直线AB.
②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射线l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端点在前,如:射线OA.注意:用两个字母表示时,端点的字母放在前边.
③线段: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线段a用两个表示端点的字母表示,如:线段AB(或线段BA)。
(2)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①点经过直线,说明点在直线上
②点不经过直线,说明点在直线外。
篇二:两点间的距离
(1)两点间的距离: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两点间的距离。
(2)平面上任意两点间都有一定距离,它指的是连接这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学习此概念时,注意强调最后的两个字“长度”,也就是说,它是一个量,有大小,区别于线段,线段是图形.线段的长度才是两点的距离.可以说画线段,但不能说画距离。
初一数学 复习方法
考试与作业逻辑不同:
我们的考试不同于作业,有些孩子作业写的还可以,准确率挺高的,但是考试成绩不理想。比如学校上完课,回家就写当天的作业,但是考试不一样,它是阶段性的、综合性的再比如写作业,可以看资料,不会的可以请教同学,但是考试就得靠自己还有写作业时格式不一定规范,不一定符合标准,但是考试老师会要求很严格另外有些孩子考试比较焦虑,考试之前,爸爸妈妈给孩子加油鼓劲,反倒孩子考不好,有些孩子甚至在考试前后一定要上厕所,排解压力,甚至影响到考试成绩。
那具体涉及到数学的复习,我以北师大版为例,可以分4个步骤:
复习方法总结
1回归书本,梳理章节概念公式、性质定理等
就像盖房子房子的地基是否扎实稳固。比如我们在复习课中,要求孩子们默写公式等,记忆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概念,以及幂的运算、整式乘除的法则,而且一定要记住平方差和完全平方公式以及变形。有些孩子能够背下完全平方公式,但是一旦用的时候,就偏偏不用,因为不够熟练,怕出错,所以就用最复杂的公式推导一遍,费时费力,还总错,而且重要的公式更加生疏。
比如知识点填空:
知识点填空
我们的孩子在学校大题普遍做的多,考试也能拿到一些分数,但是选择填空老错,考完试下来一看,错就错在概念不清。
比如平行线是怎么定义,性质定理有几条,判定定理有几条?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在这一章中,哪些地方一定要加“同一平面内”这5个字?家长们可以让孩子找找看,捋一捋。
再比如说三角形一章,涉及到三边关系,角的关系,以及三角形的重要线段和它们的性质,等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这些一定是期末选择题的备选项。
还有全等的几种证明方法,常见的辅助线做法这是几何证明题的思路。
2题型突破,对各章节常见的 热点 问题归纳练习。
我们的数学、物理这些理科都是要做题型的,而不仅仅是做题,一定要明白思路。
大多数孩子要考的题型和难度,学校每天的作业以及每周的考试卷,你都必须分析一下,对题型归类,你可以用不同的笔标记一下,比如第2题和第8题是一类题,是化简求值还是公式的变形应用?通过这样一遍的分析,孩子们都会发现,其实考来考去,就是那几种题型反复的出,反复的练。这是非常高效的学习方法。
3、熟悉套路、模型
平行线常见的模型:铅笔模型、猪蹄模型,比如我经常和大家说的,遇见拐点,就做平行线。
三角形倒角常见模型:8字型、飞镖型、折角型。
三角形全等模型:角平分线的性质模型,等腰直角三角形模型,三垂直模型,翻折(对称)。
学好这些模型相等于我们是拿着工具箱考试,效率很高,比起其他同学,省去了推导的过程,速度又快,又准确。当然前提要掌握好基础内容,不要本末倒置。
如果孩子们能把前面的步骤都做好了,基本知识点,题型都掌握了,计算也不会出错,那你们考试一定没有问题,除了有些学校本来要求考很难,比如压轴题,不在于做的多,而是在精练,你做完之后不断的复盘,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思路来,找找看里面的逻辑关系。
4、坚持改错题
把整个学期的试卷装订在一起,每周花半天的时间,订正错题,不会的标记星号,问老师问同学,直到会了为止,下周继续改,看自己是否真的懂了,对于错题,就像骆驼吃草一样,不停地咀嚼,错题也需要孩子们不断反复的看思路,才能在考试的时候避免在同类型的题上反复错。
七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初中七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 初中七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知识点总结
★ 七年级数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 七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大全
★ 七年级数学知识点大全
★ 初一数学知识点归纳梳理
★ 七年级数学知识点梳理总结
★ 初一数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 初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与学习方法总结
初一数学知识点有哪些?
初一数学知识点如下:
1、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2、绝对值:绝对值是指一个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点到原点的距离。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3、加法交换律:a+b= b+ a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负数的奇数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5、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上一篇:美国文化特色有哪些
下一篇:女性看了会湿的句子(79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