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丈和主持的区别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5-10-09 | 来源:互联网转载和整理
词源、职务不同
方丈和住持的区别
词源不同
“住持”一词,最早来源于佛教。自东汉开始,佛教就开始传入了我国,并且在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此后延续一千多年,成为了我国文化的根源之一,也就是“儒释道”中的“释”。而“方丈”一词则不同,这个词语在佛教进入中国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最早的意思指的其实是跟蓬莱一样的仙山,本身跟佛教是不搭边的。但是后来佛教进入中原之后受到了影响和同化。
职务不同
从任职的难易度来看,住持比起方丈是更加简单的,因此从权力上来看,方丈也是比住持更高一个等级的。
住持就是一个寺庙中的管理者,而方丈则是整个佛教或者道教的脸面,每一个方丈的出现,都要经过三坛大戒的严格删选,水平较高的方丈,甚至还会得到皇族接见,拥有官方背景。
方丈
佛教中一般用方丈代表方丈和尚,他们是寺院的最高领导者,同时有老师的职责。佛教原用以指禅寺的长老或住持所居之处。如《维摩诘经》载,身为菩萨的维摩诘居士,其卧室一丈见方,但能广容大众。禅寺比附此说,故名。至唐代,怀海(公元720-814年)建立住持制度后,方丈专指住持的居室,并用为一般寺院内主持僧的尊称。
方丈一词源于道教中“人心方寸,天心方丈”的修行术语,《庄子·天下篇》成玄英疏曰:“方,道也。”《大戴礼记·本命》:“丈,长也。”即对有道长辈的尊称。方丈具有开坛传戒、普度弟子的职责,方丈的选拔非常严格,必须受过三坛大戒,而且接过“方丈法”,德高望重、戒行精严,受全体道众拥戴,始许选为方丈。
住持
佛教寺院中的住持就是寺院的最高负责人。“住持”之语义为“安住之、维持之”。原意指代佛传法、续佛慧命之人,后乃被用来指称各寺院之主持者,或长老。此词用在寺职称谓时,又称寺主或院主。由于住持之住处称为“方丈”,故“方丈”一词亦被引申为住持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