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事是什么官?
发布时间:2025-10-09 | 来源:互联网转载和整理
日本都道府县行政区的首长名称
知事此名称源自中国古代的知府、知县,当时又称“知某州事”和“知某县事”,因此被简称为“知事”。日本县知事、府知事的级别相当于中国的省长,不过日本的县、府面积远小于中国的省。中国是地级市下管辖县,所以地级市市长地位比县长高;但是日本是县、府下辖市,因此县知事、府知事的地位比市长高。
例如,大阪府下辖有大阪市,并设有市长,因此大阪府知事、东京都知事(原东京府知事)与大阪市长、东京市长是完全不同的,“知事”是“市长”的上级,两者不可混淆。
日本前首相细川护熙(MorihiroHosokawa)曾任熊本县知事。细川护熙曾在1993年至1994年期间领导联合***,但自此以后,再没有前县知事接替过首相一职。10年前,有猜测称由于石原慎太郎和桥下彻的声望,他们可能会成为日本的下一任首相。目前,也有传言说小池百合子,甚至是大阪知事吉村博文,可能成为未来的首相人选。
但报道指出,事实证明,要将地方上的支持和全国范围内的正面公众形象转化为国家层面的政治权力,到目前为止还很困难。石原慎太郎和桥下彻都没有重新回到国会,小池百合子和吉村喜史是否能说服主要政党将他们选为潜在的首相还不清楚。
日本“知事”官职的形成历史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德川幕府的直辖领地被新成立的明治***没收,新***向这些地方派出了“知府事、知县事”作为地方行政长官。维新前,日本全国的局面是幕府作为老大,带着几百个小弟一起玩,维新后,变成了明治***带着一群小弟一起玩。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新***又于明治2年推行“版籍奉还”的政策,要求全国各地的大名,也就是各地的封建主向天皇交还领土和辖内的臣民。同时,新***实施了“藩府县三治制”的地方行政制度,这些因版籍奉还而失去土地和臣民的大名被任命为“藩知事”,从原来割据一方的诸侯变成了中央任命的地方官。
为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明治4年(1871年),明治***又进行了“废藩置县”改革,以明治***向藩知事及其家臣支付可观的薪水并承担各藩以前欠下的债务为条件,废除了全国各地的近三百个“藩”,藩知事及其家臣被强制迁居到东京,地方只设立由中央管辖的府和县,“藩府县制”变为了“府县制”。由于是直接将各地的藩变成了县,所以当时的县和府的数量一度达到3府302县,试想以下,云南省这么大的面积却划出了300多个省级行政区是什么样子。日本人也觉得这样过分了,于是通过数年的合并和调整,最终变为现在的一都(东京都)、一道(北海道)、二府(大阪府、京都府)、43县。
1872年1月,明治***签发《太政官第623号令》,颁布实施《县治条例》,将各县行政长官的官名由“知县事”改为“县令”,东京、京都、大阪三府的行政长官从“知府事”改为“知事”。
明治19年(1886年),全国所有都道府县的行政长官统一改称“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