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网

文言文阅读文化常识教案

发布时间:2025-10-09 | 来源:互联网转载和整理

1.在文言文中有哪些古文化常识文言文中的文化常识文章来源:网友提供点击数:441更新时间:2008-7-616:14:29一、科举制度乡试-----------会试---------------殿试举人-----------贡士---------------进士解元-----------会元---------------状元(榜眼、探花)二、地理1、中国:九州、华夏、四海、神州2、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3、阴阳:古时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4、南京:建康、金陵5、扬州:广陵6、苏州:姑苏7、成都:锦官城三、官职任免拜:授给官职;除:免除旧职任新职;授:授给官职;擢:提拨;迁:调职,一般指升官;左迁:降职调动;罢:免职停职;免:免除官职;黜:废黜,贬退;谪:降职并调动四、时间旦:早晨(夙)中午:(日中、亭午、晌午)傍晚:暝朔:农历初一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六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五、并称1、王孟: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2、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3、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辙、苏轼、王安石、曾巩、欧阳修4、韩柳:韩愈、柳宗元5、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林、骆宾王6、苏辛:苏轼、辛弃疾7、孔孟:孔子、孟子8、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9、四大文化名人:屈原、哥白尼、但丁、莎士比亚10、三曹:曹操、曹植、曹丕11、三苏:苏轼、苏辙、苏洵12、苏黄:苏轼、黄庭坚13、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14、四大文学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15、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16、岁寒三友:松竹梅17、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18、文房四宝:笔墨纸砚19、***:《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20、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木兰诗》21、三吏三别:六、代称1、学生:桃李2、妇女:巾帼3、弟兄:手足4、诗人:骚人5、菊花:黄花6、杜鹃:子规7、家乡:桑梓8、国家:社稷9、史册:汗青10、平民:布衣11、战争:烽烟12、音乐:丝竹13、文学才华:***14、自己的作品:拙作七、人物别称李白:诗仙青莲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蒲松林: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杜甫:诗圣诗史陶渊明:靖节先生欧阳修:醉翁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陆游:放翁辛弃疾:稼轩孟子:亚圣名、字、号古人幼年时取名,成年时取字。

名字均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长辈称字表礼貌和尊敬。

号,又叫别号、表号,由自己取号,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八、年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成年加冠九、计时年号记年天干地支纪年十、集本命名方式籍贯:《柳河东集》书室:《聊斋志异》表字:《李太白全集》别号:《稼轩长短句》谥号:《欧阳文忠公文集》官职:《杜工部集》年号:《白氏长庆集》十一、名著人物与事件***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精卫衔石填海、伏羲发明八卦、夸父追日十二、专著《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水经》: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书《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论语》《孟子》《左传》: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水浒》: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我国古代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儒林外史》: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三国演义》: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

2.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文化常识1.鲁人徙越【文化常识】说“其”:“其”作为代词,相当于“他”、“他的”或“那”、“那个”,这里容易理解的。

上文“其可得乎”中的“其”,作副词用,相当于“难道”。它又指“大概”。

如“水淹千里,民其无望焉”,意为大水淹没千里土地,百姓大概没希望了。又指“一定”。

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意为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期望。2.农夫殴宦【文化常识】话说“宦者”:“宦者”俗称“太监”,又称“寺人”或“宦寺”,就是宫中侍奉皇帝及其家属的人。

他们依仗皇帝的权势,常在外横行不法,欺压百姓。3.教学相长【文化常识】说“至”:上文有“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其中“至”解释为“极”,“至道”指极好的道理。成语有“至高无上”。

它又指“周到”。如“虽非亲戚,然助之至”,意为虽然不是亲属亲戚,但是帮助的周到。

它还指“到达”。4.樊重树木【文化常识】《齐民要术》:《齐民要术》是中国北魏的贾思勰(xié)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

是中国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它系统的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储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5.颜回好学【文化常识】颜回(前521~前481),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称颜渊,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论语·雍也》说他“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èr)过”以德行著称,孔子赞赏他“贤栽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为仁”(《论语·雍也》)。

不幸早死。6.王充博览【文化常识】话说“太学”:周朝设在王宫里的最高学府叫“辟雍”,诸侯各国的最高学府叫“太学”,平民也可入学,王充即是。

魏晋北朝时改为“国子学”、“国字寺”。隋朝改为“国字监”,这个名称一直用到清末。

7.不记人过说“穷”:“穷”指“尽”。如《登鹳(guàn)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又,“帝欲使其言穷”,意为皇帝想让他把话说尽。由“尽”,引申为“彻底”。

上文“悔不穷问”中的“穷”,指“彻底”,意为懊悔没彻底追问。又指“走到尽头”。

如《桃花源记》:“复前行,欲穷其林。”它还解释为“困窘”、“贫困”等。

8.欲食半饼喻【文化常识】说“是”:“是”在文言中多作“这”解释。上文“而作是言”,意为却发出这样的话。

又,“是日天晴”,意为这天天气晴好。又,“是人也无礼”,意为这个人没礼貌。

又,“是人也无礼”,意为这个人没礼貌。又,“是犬为他人所弃”,意为这狗被别人抛弃了。

9.反裘负当【文化常识】说“臣”:“臣”本指男***隶。《诗经》上说,普天之下“莫非王臣”,意为天下百姓都是周王的奴隶。

后用作君主时代官吏和庶人的统称。“大臣”指官员,“小臣”指百姓。

“群臣拜见皇帝”,这“臣”便指官员。又用作对话时谦卑的自称。

上文“臣爱其毛”中的“臣”,相当于“我”,是“负刍(chú)”者的自称,句意为我怜惜它的毛。10.管庄子刺虎【文化常识】说“举”:“举”是个多义项的动词。

其常用义有(1)抬起。(2)推举,推荐。

(3)发动。(4)推行。

(5)举动,行动。11.齐人有好猎者【文化常识】话说“得无”:“得无”作为副词性结构,表示推测或反问,常跟疑问语气词相呼应,可译为“该不会”、“怎能不”、“莫非,恐怕,是不是”等。

如“天晦,得无雨乎”,意为天色昏暗,莫非要下雨了。又,“久无音信,得无有恙乎”,意为产就没音信,该不会有病害吧!12.何梅谷之妻【文化常识】话说“儒学”:儒学,儒家学说。

儒家是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以孔子为代表,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等。13.邴原泣学【文言知识】说“孤”:现代汉语中的“孤”,多指失去父母的孩子,成为“孤儿”。

但文言中的“孤”,往往指失去父亲的孩子。上文“邴原少孤”,意为邴原小时候失去了父亲。

又,“欧阳修少孤,其母教其识字”,这“孤”显然指失去父亲,因为他的母亲还在。14.晋人好利【文言知识】说“何……之有”:“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句式,一般用于反问。

如《公输》“宋有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又如上文中“何哂(shěn)之有”,即“有何哂”,可译为“有什么好笑的”。

15.范仲淹罢宴【文化常识】话说“谥(shì)号”上文说的“范文正公”,即范仲淹,“文正”是他的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或贵族、名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的称号。

范仲淹因为生前文学成就较高,行为正直,故谥为“文正”,后世称“范文正”。他生前是没有这个称谓的。

唐朝的韩愈谥“文”,后世称韩文公。这都是褒称。

隋炀(yàng)帝杨广因生前阴险残酷、穷兵黩武,故死后得恶谥“炀”。16.一知半解【文言知识】说“者”:“者”有多种用法,其基本用法是作助词和语气词。

上文“宋人有学者”、“吾所贤者”等中的“者”,用在动词或所字结构后面,是助词,可译为“……的人(事、物)”。“者”还有另外两种助词的用法:一是嵌在数词后组成“。

3.初中语文文化常识练习2甲子是60年!3水之南、山之北称之为阴,山之南,水之北,为阳!河阳就是黄河北岸!汉阴就是在汉水南岸!江阴就是长江南岸!4苏,豫,晋,皖,鲁,浙,沪,中国别称应该是华夏,九州也行!北岳恒山(位于山西)、西岳华山(位于陕西)、中岳嵩山(位于河南)、东岳泰山(位于山东)和南岳衡山(位于湖南)!5,布衣只百姓,肉食者是指吃肉的人,,只有权有钱的人!白丁就是平民了!鸿儒就是有学问的读书人!南冠就是俘虏!鸿雁传书。

就是书信的意思!星汉应该就是银河了!“瀚海”在汉魏六朝时,指的就是“浩瀚的大海”!家乡别称是桑梓!月亮应该可以叫玉兔!古语有玉兔东升!闾左指主要由雇农、佃农等构成的贫苦人民!6宋、齐、梁、陈都城是建康!现在算是南京了!北宋都城是汴京,就是开封了!7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五种形式8,前中后三军,前锋,中军,后合!主将处于中军,击鼓代表前进,鸣金代表后退9民间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哭万喜良)、《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前面几问楼上就回答了!!10六书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4.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要怎么积累文化常识对应的大方向是传统文化的积累与掌握。2017版新课标中也多次提及“传统文化”“文化常识”,要求“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对应在考试中,主要就是文言文阅读的一道3分选择题。文化常识的记忆功夫应当在平时,不建议拿文化常识清单去背诵,当然这也是一种办法。个人在教学中提倡的是在文言文阅读练习中积累,每题4个,碰到即列入应当掌握的范围,同时每个文化常识都是可以辐射其他知识点的,这方面强烈推荐王力先生的一本书——《古代文化常识》,学习空余翻看,权威准确,内容涵盖广,可以积累很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的来历本身也很有趣。

5.古诗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有哪些课改五年来,许多问题层出不穷地浮出水面,逼迫人们去反思、去探索、去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遗憾地看到批评者多建设者少、被动观望等待者多主动探究实践者少.我国从单独设立语文科以来,尤其是解放后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受到前苏联教育家的影响,课堂教学建立了一些模式(如“五个环节”“三个步骤”等).由于这些模式在当时具有相当的权威性、一定的合理性,所以影响甚广;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和教育的改革,传统模式的不科学之处愈来愈明显,成了教育发展的桎梏.正如某些行业的管理“一抓就死,一放就乱”,中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似乎也出现了这种现象.课改前,广大教师都不同程度地意识到“语文课不能这样上”,都怀着强烈的改革愿望;但是,旧的不行,新的语文课应当怎么上?头脑里又是茫茫然.虽然,教师们参加了课改培训,学习了课改理论,但是理论到实践还须跨越一座“桥梁”,需要一个吸收、消化、运用的过程,而且,其中还可能产生误解、步入歧途.课改后,旧的模式被废弃了,新的模式又还没有建立起来.在这个痛苦摸索的转型时期,出现了一些异常的语文课:或者丧失自我,异化为生物课、历史课、物理课、文化课、思维课、班会课等;或者忽视语言文字,重在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写作技巧的分析,高唱人文主义,教学内容虚泛、空洞;或者教师急于向课外延伸、拓展,学生独立阅读、感悟课文的时间得不到基本的保证;或者为问而问,为讨论而讨论,课堂场面虚假繁荣,徒有形式而缺乏实质意义、价值;或者几个学生掌握着话语霸权,其他大多数同学充当冷静的看客,面向全体变异为面向个别:或者教师动辄表扬,对学生的发言缺乏恰如其分的判断、评价,让学生感到一头雾水;或者滥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画面抑制了学生对汉语言的感受和想象.——这种种语文课实在发人深思!批评容易,建设困难.但是时不我待,课改下的课堂阅读教学亟待建立新的模式.“模式”这个词,当今不大时兴,因为它仿佛带有贬义色彩.某种课堂教学结构或样式一旦成为模式,就具有唯一性、排他性,容易被人们固定化、程式化,以致僵化;这不符合新世纪开放、多元的价值取向与时代潮流,不符合课程改革发展、创新的理念.所以笔者以为,不宜在课改中用“模式”来匡正、束缚正在改革、探索的课堂教学;但是,针对上面列举的现象,又确实需要进一步明确课堂阅读教学中应该重视的几个问题,或者说几个基本的、必要的环节.一、学生读课文读课文,学生在课堂里有齐读、默读、散读、朗读之分.公开课上常见的齐读,书声琅琅,洪亮整齐,悦耳中听;其实这是表演给人看、给人听的读,对学生而言价值极低.它不适合于在学习一篇课文的起始阶段运用,因为学生照顾了读的整齐,却无法用心去感悟、体味课文,只能是“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它可以用在课文学习的结尾阶段,或者检查全班学生的古诗文背诵情况.默读,教室里一片静悄悄,而学生的大脑正处于亢奋状态,是一种学生真正进入文本、感悟文本、沉浸于文本的读.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它越来越重要;教师要抓紧培养他们默读的良好习惯、方法,不断提高其默读的速度、效果.散读,学生读出声来,但又不大声整齐地读,而是低声地各读各的,表面上七嘴八舌、混乱嘈杂,实际上学生能够口耳心相通,能更真切地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从而受到感染、熏陶.它一般适用于文学作品,但还没有得到广大教师的足够重视;当然学生也需要一个散读的习惯养成和能力培养的过程.新课标十分重视朗读,并在四个学段一以贯之,要求学生朗读“用普通话”,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读”中大有学问,大有讲究;遗憾的是,不少教师对朗读意义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对朗读技巧的掌握还有待提高,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还比较欠缺.课堂阅读教学首先要保证学生读课文的时间,保证学生独立感受、体验、理解的时间,要且慢开讲,且慢启发.那种学生连课文都还未读完一遍,还来不及“想想”,教师就急于发问的教学,表面上赶了进度,好像提高了教学效率,实质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把课堂教学当成“教案剧”的演出.语文的学习是一个体味、浸染的过程,不能急躁,不能快节奏;必须让学生保持宁静、平和的心境,独立阅读、思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阅读是前提,倘若学生个人对课文缺乏感知、体会,那么就谈不上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更谈不上探究.以往,不少教师先布置思考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这样学生读的方向、思考的重点明确,紧跟着教师既定的问题亦步亦趋,教师教案里的教学目标好像顺利达到了,教学进度按时完成了;但是不足的是教师的问题在学生头脑里先入为主,造成思维定势,严重干扰了他们独立、自主地阅读,无形中剥夺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可想而知,如此阅读,学生怎么可能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二、字词句教学.语文知识教学近几年来,一些观摩课上,由于字词句教学不够“热闹”,难以“出彩”,因此执教者常常采取回避或者轻描淡写的做。

晋人好利

上一篇:60岁70岁80岁各叫什么寿

下一篇:世界富豪排行榜

其他文章

  • 如何举报高考违规
  • 很污的言情小说大全(言情小说大全污的片段)
  • 莲蓬乳和空心手指(蓬莲乳和空无指)
  • 天娱传媒旗下有哪些艺人
  • 终极一家为什么不能看了
  • 绵阳中学2023高三复读班招生简章
  • 暴殄天物和暴殄天物的区别
  • 自招线什么意思
  • 手机白名单怎么设置
  • 美国国庆放假几天
  • 附近有那些家政公司
  • 《满江红》全文诗词
  • 俩俩仨仨是成语吗
  • 果宝特攻中的人物名字都有谁
  • 东莞哪里有小龙虾批发
  • 袁氏家谱排辈
  • 年立水素杯真的有用吗
  • 汽车保养app排名推荐
  • 桥架人工费多少钱一米
  • 晚霞的寓意和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