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不保夕的意思
发布时间:2025-10-09 | 来源:互联网转载和整理
一、含义及出处朝不保夕(拼音:zhāobùbǎoxī),是一则出自文人作品的成语,最早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老夫罪戾是惧,焉能恤远,吾侪偷食,朝不保夕,何其长也。”,也作“朝不保暮”。“朝不保夕”意为早晨不能保证晚上的情况。形容生活极端困难或病情严重,也形容形势危急,难以预料,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发生变化。该成语在句中多作谓语,也作定语、状语。二、成语故事李密在蜀汉后主刘禅时期曾担任郎官(官职不详),但是好景不长,公元263年,司马昭率兵吞并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司马炎称帝后,为了笼络西蜀文人名士,收买人心,大力征召一批旧臣到新朝去任职。
凡有声望有本事的,他都极力笼络,笼络不成的,就设法除去。李密作为前朝的一个重要官员,曾先后被两名地方官员推荐去做官,可是故国难忘,他并不想去为晋朝效力,于是都借故谢绝了。
晋武帝听说李密这个人后,十分看重他,特地下了一道诏书,要他去做官廷里的郎中,李密推辞没有答应。晋武帝以为他嫌官小,就改聘他做显要的太子官署洗马,李密仍借故推辞。晋武帝发怒了,又亲自下旨,指责李密傲慢,不识好歹。
地方官也害怕了,日夜严逼,声称如果李密再推卸迟缓,就要把他逮捕下狱,按律法问斩。
这下李密发愁了,出去做官吧,现在实在是没有心情辅佐晋王,但是拒绝晋武帝的任命就会有性命危险。他想了整整一夜,给晋武帝写了一篇《陈情表》,说明自己为什么不能去做官为国家效力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