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5-10-08 | 来源:互联网转载和整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意思:
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出处:
春秋孔子《论语子路》。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理解:
"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举例:
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某一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这本是极为正常的。
真正的朋友应该通过交换意见、沟通思想而求得共识;即使暂时统一不了思想也不会伤了和气,可以经过时间的检验来证明谁的意见更为正确;所以真正的君子之交并不寻求时时处处保持一致;相反,容忍对方有其独立的见解,并不去隐瞒自己的不同观点,才算得上赤诚相见、肝胆相照。
但是那些营营苟苟的小人却不是这样他们或是隐瞒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思想,只知道人云亦云、见风使舵;更有甚者,便是党同伐异、以人划线:凡是"朋友"的意见,即使是错了也要加以捍卫;凡是"敌人"的观点,即使是对的也要加以反对。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就划出了不同的圈子,形成了不同的帮派。其"朋友"的真正意义也便荡然无存了。
孔子的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由来:
在先秦时代"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统一,因而有别于"同"。
比如烹调必须使酸、甜、苦、辣、咸调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味俱全、味在咸酸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佳肴;比如音乐,必须将宫、商、角、徾、羽配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音共鸣、声在宫商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美乐:反之,如果好咸者一味放盐,好酸者拼命倒醋,爱宫者排斥商、角,喜商者不用羽、徾,其后果便不难设想,也不堪设想了。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孔子将"和"与"同"的差别引入到人际关系的思考之中,于是便有了《论语子路》中的那句话。《论语》子路篇第二十三章。
上一篇:电瓶真能修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