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王的兰陵是哪
发布时间:2025-10-08 | 来源:互联网转载和整理
城墙:周朝时,周公兼治七十二国,在兰陵筑土城一座,用大块红石做地基,夯土做墙,南北东西长各约2华里,墙高3米,厚接近1米。当地人俗称“土围子”。古城墙(内城):我们所称的古城墙,也就是解放后遗存的古城墙,为“兰陵王”扩建。在唐朝时为兰陵城内城墙。
南北朝时北齐“兰陵王”高长恭封地在兰陵,兰陵王高长恭府就建在土围墙北门外300米处,王府门正对土围子北门。时兰陵为海陆交通要道,来往客商云集,四季分明,土肥粮丰,盛产美酒,是兵家必争之地。为防不测兰陵王在王府以西设校军场,现校军场原址仍存有枣木板做底,黑陶筒作壁的水井一口。郡王府因在土围墙外,为保障安全,“兰陵王”下令扩建城池。
新城围城总长12华里,东西2.5华里,南北3.5华里,为长方形。兰陵东北圩籍的台湾著名作家王乐和曾在香港大公报上撰文忆兰陵重笔描述了兰陵城墙高35丈,略带坡度,险要无比,易守难攻。城墙顶内、外两面筑有***和了哨的垛口。墙顶中间的通道三米宽。城墙下有3米宽、两米多深的壕沟。沟外有近40米宽的内高外低的坡地。再往外为护城河。河宽约5米、深约2米,常年有水,环绕四周。古城墙四个角有四个城头。四城头高于城墙一丈多,象四个擎天柱捧起了古城兰陵。四城头均建有城楼。雕梁画栋飞檐琉璃瓦,极其壮观。东西南北的四城门更是文雅辉煌,超风脱俗。四城门为砖石结构,城门上建有城门楼,四角翘沿,城门通道顶是平顶,不是通常的弓顶,这与外地的城门不同。四城门楼墙上分别镶有匾额,它们是东门“东海镜清”,西门“逵达邹鲁”,南门是“衢通徐淮”,北门“文峰映秀”。解放后残存的古城墙,是民国(1917年-1920年)年间在内城墙原址修复的。全部用土垫一层,用碌碡压一层,压完后,铺上一层麦穰子,垫上一层泥土夯实后,再压,就这样逐层筑起,用了三年时间。护城河:在北齐年间,运盐河流经此地,其护城河水是否引自运盐河无从考证。护城河水自北向南流去。经考证护城河东边位于酒厂东院墙以东,南在东南圩村南大沟处,西在现新修的护城河一线,北在北外环路内侧。外城:唐盛世年间,酒业兴起,城内十字街(即十字街)以东、以北两侧前店后厂的酒6家一户挨一户,酒旗飘飘。特别是东大街,有“自古商贸数东街”的民谣流传至今。为促进商业发展,唐王下旨扩建兰陵外城,而兰陵外城在楚国时期已初具规模,现存有楚币制造场遗址—晒金滩。遗址在温岭南头东侧。外城南至朱堡村后。朱堡村西北有块地叫“饭口”,就是当时商人聚餐、吃饭、打尖之地而留下的地名。外城东至烟头村西运女河畔;北至北王庄村南;西至温岭。西城门在温岭南头,地名顾家口。外城也有护城河,河上修有石桥。北门桥叫“卧龙桥”,在北王庄内,现仍有桥石条遗存;南门桥叫“兴龙桥”,在朱堡村西;东门桥在运女河上叫“旺龙桥”,俗称罗锅子桥。在北城里内城外护城河上也有一座桥叫“住龙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