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的几大理论
发布时间:2025-10-08 | 来源:互联网转载和整理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第2代认知科学和体验哲学为理论背景,在反对主流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的基础上诞生,在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开始成型。认知语言学涉及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它针对生成语言学天赋观,提出:语言的创建、学习及运用,基本上都必须能够透过人类的认知而加以解释,因为认知能力是人类知识的根本。
主要流派
认知语言学不是一种单一的语言理论,而是代表一种研究范式,是多种认知语言理论的统称,其特点是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着重阐释语言和一般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些语言理论虽不相同,但对语言所持的基本假设都大同小异,都不同程度地认可上一节提到的基本观点,只是在讨论和关注的具体语言现象上有所差别。认知语言学主要理论方法有:Fillmore、Goldberg等人的“构式语法”(ConstructionGrammar);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CognitiveGrammar);
Lakoff、Talmy等人的“认知语义学”(CognitiveSemantics);
以及S.Lamb的神经认知语言学(NeurocognitiveLinguistics)等。
区别形式
与形式语言学的区别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与形式语言学相反,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的语言能力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能力,而跟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紧密相关。
第二与形式语言学相反,认知语言学认为句法作为语言结构的一部分并不是自足的,句法跟语言的词汇部分、语义部分是密不可分的,后者甚至更重要。
第三跟形式语言学不同,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而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研究语义总要涉及人的主观看法或心理因素。
第四跟形式语言学不同,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各种单位范畴,和人所建立的大多数范畴一样,都是非离散性的,边界是不明确的。
第五跟形式语言学不同,认知语言学还在承认人类认知共通性的同时充分注意不同民族的认知特点对语言表达的影响。
上一篇:发动机飞轮的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