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5-10-08 | 来源:互联网转载和整理
"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正确说法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指的意思是: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出处:
出自先秦荀子的《劝学》。
相关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相关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但是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是水凝结而成的,但是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相关赏析: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上一篇:任嘉伦杨紫参加快乐大本营是哪一期
下一篇:世锦赛几年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