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网

和平县的教育

发布时间:2025-10-08 | 来源:互联网转载和整理

本县属贫穷边远山区,民风淳朴勤劳,崇尚“尊师重教”。自建县以来人民群众为教化自己的儿女知书识礼,乐于出钱出力;历史上大部分县官“以控制镇定,敷施政教,渐次化导”为目的,都重视教育。第一任知县刘炎到任伊始就委任教谕、训导管理全县学务,在开办县学的同时又在全县发动群众办起社学,开创了和平建县立学先河。民国时期具有民主革命思想的县知事何一銮本着“教育兴邦”的宗旨,于民国8年(1919)创办了县立和平中学,并饬令全县私塾全部关闭,推行国民教育,筹办了170多所国民学校,使和平教育由旧学制迅速地转入新学制,跻入东江地区教育发展较快的县份行列。抗日战争爆发后,本县在外就学和工作的进步学生、人士纷纷返回桑梓创办抗战学校、民校、夜学。并先后创办了四约联立中学、私立浰东中学。他们以学校为据点,以教师的合法身份为掩护,建立发展了中国***组织,开展全民抗日救国的宣传活动,办学育才,促进了本县教育事业的发展。上海、广州、香港先后沦陷后,本县成了较安全的后方,广州国民大学、植祯中学、江村师范学校以及省一些机关迁入本县办学、办公。沦陷区大批知识分子涌入本县学校任职,为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起了一定的作用。国民大学把和平中学第

一、 二届高中毕业生中的大部分录为该校学生,江村师范、植祯中学也在本县招生,为本县培养了一批中高级人才。这些都为后来和平县成为粤北山区文化之乡之一打下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本县教育事业得到较大发展。50年代初,扫除文盲,兴办幼儿教育,发展中小学教育,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在粤北地区都有和平一席之地。可是在1957年反右斗争后,一连串政治运动的磨难,使和平教育大丧元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了教师政策,恢复了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各级党政把教育列入了议事日程。1981年全县开展全面扫除文盲运动,1985年实现普及小学教育。接着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办学”的新体制,解决了学校“一无两有”问题,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95年通过全县人民的努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工作基本达到上级的要求。

和平县教育局

上一篇:电子与计算机工程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学什么

下一篇:小别离爱奇艺怎么看不了

其他文章

  • 如何举报高考违规
  • 很污的言情小说大全(言情小说大全污的片段)
  • 莲蓬乳和空心手指(蓬莲乳和空无指)
  • 天娱传媒旗下有哪些艺人
  • 终极一家为什么不能看了
  • 绵阳中学2023高三复读班招生简章
  • 暴殄天物和暴殄天物的区别
  • 自招线什么意思
  • 手机白名单怎么设置
  • 美国国庆放假几天
  • 附近有那些家政公司
  • 《满江红》全文诗词
  • 俩俩仨仨是成语吗
  • 果宝特攻中的人物名字都有谁
  • 东莞哪里有小龙虾批发
  • 袁氏家谱排辈
  • 年立水素杯真的有用吗
  • 汽车保养app排名推荐
  • 桥架人工费多少钱一米
  • 晚霞的寓意和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