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心圣的人物经历
发布时间:2025-10-07 | 来源:互联网转载和整理
从1985年开始,他在没有任何资助的情况下开始了全国的漫游,孑然一身,孤旅天涯,将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都挥洒在山河之间,也将自己最炽烈的情感都交付于神秘的大自然。●一位只有初中文化的行者,20年时间徒步走遍中国的山山水水●一位从青年走到中年的行者,10年前向我们奉献了一本《十年旅痕》,十年后的今天他向我们捧出了一本清美的《无轨旅程》。1985年3月18日,潇水河畔的道县。那天孙心圣走得那样义无反顾。“工作是为了吃饭,吃饭是为了活着,可活着又是为了什么呢?”这个痛苦、梦魇般的问题紧紧缠绕着他,在离自己21岁的生日还有两个月的时候,带着一种迷茫,他迈出了人生远行的第一步,也许是为了追寻遥远的天边召唤的声音……而这一抬脚,便走了20年。他无法计算这20年到底走了多少公里路程,因为只有初中文化的他不是徐霞客式的地理学家、文学家,没有专业的考察和记录;他也不是受过职业训练的探险队员,没有创造什么纪录的初衷,他更没带什么能计量路程的工具。20年间,他惟有像一名专业的地图工作者,在他的大脑里,镌刻了一幅阔大的中国地图:河流山川,边界道路,森林民居,民族方言……这是一幅声、光、电、齐备的“立体卫星定位地图”。他随口就清晰地列出了第一次远行的路线图:1985年春-1986年夏,道县-桂林-衡阳-岳阳-武汉-天门县-十堰市-陕西白河县-西安-界岭山谷-河南三门峡-江苏-安徽-巢湖-安庆-九江-南昌-赣南-广东南雄-韶关-长沙-东安-道县。像这样的徒步旅程,这20年来,差不多有近20个来回,最长的持续地走一年多,最少的,一年也有两个多月在路上。那时候这个21岁年轻人的行囊里除了简单的几件换洗衣物和120元家当,就是几本小册子:《中国地图册》,***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他说他只是想看看怎么写。每到一个县城,孙心圣就到县志办和文史委去找县志,主要是想看下当地地图,了解一下民俗风情。有的地方会送给他一本县志和别的书。而在他读完了以后,为了减轻行囊,到了下一个地方,就把这些多余的书籍送给新结识的人。他的行囊不会超过10公斤。徒步的旅程难耐的孤独、挨冻受饿和时常面临绝境,他现在回想起来,都还不算什么了不起的,而最大的苦痛则是心灵的重负。家人、朋友的不理解,世人把他的行为当作精神失常。直到1989年春天的第四次出行到广西大瑶山前,他才明确了自己的目标:要用16年的时间,走遍中国的每一个县!1990年春节后第五次出行湘、渝、鄂、黔的武陵山区,对他的心灵震撼很大,一路上百姓的热情、本真,他们处在贫困线以下的生存状态,而自己不能为他们解决一点实际问题,内心痛苦异常。回家乡后孙心圣住了一个多月,他写了一个调查报告,他想向北京的有关部门报告他所了解的情况。此时他也特别想到北京去看看。北京的作家朋友一度摧毁了他的信念1991年5月左右,孙心圣第一次到了北京,在这里,他结识了生命中很重要的几个朋友。此后他把北京当作了他的中转站、休整地。朋友向他介绍了一位“中国未来研究会”的老者。老者看了他的调查报告后,首先对他的行为和勇气大加赞赏,然后说:现代社会是高科技时代,你这种速度太慢了,你所了解的情况,中央早就知道了。不过我可以给你发一个会员证,你以后旅行时就方便一些了。后来他还得到了别的调查机构的几张特约调查员证件,他这个没有身份的人,一下子拥有了很多的身份。他还结识了崇文区文化馆的作家朋友曾哲。曾哲在听了他徒步走完全国的每一个县的畅想后,很激动地说:你非常幼稚,非常愚蠢!你仅仅是为了要证明某一点,你到过某地,你不觉得无聊吗?你为什么不注重旅行的过程中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深刻的认识呢?对曾哲的话,他非常抵触不满。他的心里非常难受,他觉得自己的信念被摧毁了。孙心圣此次在北京住了一个多月,他找到一份抄信封的工作,抄一个5分钱,挣了几百元钱,那家文化公司在北京大学附近,他结识了一些北大的老师和学生。这时他遇到了从内蒙古到北京找工作的李月光,李邀他同住,并向他推荐了两本书: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卢梭的《忏悔录》。他一口气读完了,书中所展示的生活态度、人生思考,深深打动了他。他觉得自己以后不再只关注着旅程中见到的人们的疾苦,应该关注他们的善良和本真,在认识社会以前应该先认识自己!两万多元的稿费令他丢失了两年行走的感觉1994年,孙心圣从内蒙古再次到北京,停留了半年,一边做点零工,一边写了15万字,写完了也不知道取何书名,联系了许多出版社出版,都要出“风险金”。他当时住在小窝棚里,四面透风,没电视也没报纸看,只有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偶尔听到了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人生热线”播音,就外出拨了热线电话,与台长联系上了,请他到热线做了一周的嘉宾,一分钟一元钱稿费,每天晚上一小时。那一周听众打来的热线火爆,话题越来越深入,引起了两种不同观点的听众之间的争论,有些偏激,有关方面打招呼……每天晚上11时节目一做完,电台门口都停了好几台出租车,素不相识的听众在等着他,要送他回住处。最后一次做节目,他感觉特别温馨,听到了许多听众祝福和鼓励的话语。节目结束的第二天,电台在北京天文馆租了场地安排他与听众见面。那天非常冷他一下车,就被认出来了,一百多人都围了上来,会场里也已有好几百人了。据说有从呼和浩特和河北赶过来的。
上一篇:汽车拖车钩在哪里?
下一篇:广东佛山美的空调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