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介绍一下《花木兰》中的拓跋宏这个人物的历史
发布时间:2025-10-06 | 来源:互联网转载和整理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他崇尚汉族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各民族的大融合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魏孝文帝(471—499在位)拓跋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改革家北魏孝文帝的长子,北魏的第6位国君。年幼的拓跋宏由祖母抚养并代为摄政。一个目光远大、气度恢宏的少数民族改革者。魏孝文帝姓拓跋,名宏,又名元宏,鲜卑拓跋产人,是北魏王朝自拓跋*起的第六个皇帝。他在执政期间,对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等各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对推动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公元471年,拓跋宏才5岁的时候,献文帝就把皇位让给了他。北魏拓跋家一直引用汉武帝的老办法,“立其子***其母”,就是在立儿子做太子的同时***掉太子的母亲,以此来防止吕后那样的悲剧重演。拓跋宏的生母也是这样被***死的。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的第6位国君。年幼的拓跋宏只能由祖母抚养。所以在471年至490年的20年间,政权一直由太皇太后冯氏把持。
公元490年,24岁的拓跋宏开始亲政,他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汉化改革。孝文帝当政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迁都洛阳。
孝文帝把国都迁到洛阳以后,决心进一步改革旧的风俗习惯。
有一次他跟大臣们一起议论朝政。他说:“你们看是移风易俗好,还是因循守旧好?”咸阳王拓跋禧说:“当然是移风易俗好。”孝文帝说:“那么我要宣布改革,大家可不能违背。”
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决心开始进行改革。他的汉化改革之所以能够推行,首先得力于他知人善任。他不仅重用主持改革、提倡汉化的鲜卑贵族,还重用了许多有才干的汉族人。他深知笼络汉族地主对于巩固北魏统治的重要性,所以他一直不持民族偏见,重用***。对南朝投降过来的官吏,他也能不加怀疑,待之以礼。孝文帝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为自己的改革组织了一个智囊团,在这些智囊的支持和帮助下,孝文帝从改革鲜卑旧俗,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和典章制度着手,开始了自己的改革。
第一:禁止鲜卑贵族穿着胡服,一律改穿汉族衣服。
第二:禁止鲜卑贵族讲鲜卑语,一律改说汉语。(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第三: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服。
第四:将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形拓跋改为姓元。
第五: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第六: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第七: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第八:孝文帝规定,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死于洛阳的鲜卑人,必须葬于洛阳附近的邙山,不准运回平城安葬。[3]
上一篇:敦促的意思是什么
下一篇:关晓彤扮演空姐的电影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