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分为几层
发布时间:2025-10-06 | 来源:互联网转载和整理
三层
地壳
地壳是地球的表面层,也是(地球上绝大多数有机生命)人类生存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场所。地壳实际上是由多组断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块体组成的,它的外部呈现出高低起伏的形态,因而地壳的厚度并不均匀:**下的地壳平均厚度约35公里,我国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达65公里以上;海洋下的地壳厚度仅约5~10公里;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公里,这与地球平均半径6371公里相比,仅是薄薄的一层。
地质结构
上层化学成分以氧、硅、铝为主,平均化学组成与花岗岩相似,称为花岗岩层,亦有人称之为"硅铝层"。此层在海洋底部很薄,尤其是在大洋盆底地区,太平洋中部甚至缺失,是不连续圈层。
下层富含硅和镁,平均化学组成与玄武岩相似,称为玄武岩层,所以有人称之为"硅镁层"(另一种说法,整个地壳都是硅铝层,因为地壳下层的铝含量仍超过镁;而地幔上部的岩石部分镁含量极高,所以称为硅镁层);在**和海洋均有分布,是连续圈层。两层以康拉德不连续面隔开。
地幔
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一般认为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将岩石熔融后造成的,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共同组成了岩石圈。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
活着的地幔
地幔顶部被其上方发生的板块运动缓慢搅动着。主要的板块构造活动有:
1)俯冲板块向下运动;
2)板块间的互相滑动;
3)当两个板块分离或扩展时,地幔岩向上运动。
然而,这些作用并没有完全混合上地幔,地球化学家认为上地幔是岩石版的大理石纹蛋糕。
除了地球上一些被称为热点的区域,世界上的火山、地震活动反映了板块构造的作用。热点(hotspots)可能是地幔深处物质与地表物质交换的通道,它们有可能起源于地幔的最底部(核幔边界)。这些和热点有关的科学问题是地球科学讨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
地核
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约3400公里。地核还可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和内地核三层,外地核厚度约2080公里,物质大致成液态,可流动;过渡层的厚度约140公里;内地核是一个半径为1250公里的球心,物质大概是固态的,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地核的温度和压力都很高,估计温度在5000℃以上,压力达1.32亿千帕以上,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3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