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职业道德的前提
发布时间:2025-10-07 | 来源:互联网转载和整理
职业精神
广义上的职业道德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狭义上的职业道德是指在一定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一定职业特征的、调整一定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
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的前提,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职业特征的精神与操守,从事这种职业就该具有精神、能力和自觉。职业精神由多种要素构成,它们相互配合,形成严谨的职业精神模式。职业精神的实践内涵体现在敬业、勤业、创业、立业四个方面。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一)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础,社会主义主人翁精神的表现。爱岗敬业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克服职业偏见。
2.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3.热爱本职、扎实工作。这是爱岗敬业的前提。
4.忠于职守,尽职尽责。
(二)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职业生活的基本规范,是职业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石。诚实守信是做人之本、立事之基、为政之根。做到诚实守信有以下要求:
1.要认识诚信对于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立志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2.要身体力行地做一个诚信的人,时时、事事、处处实事求是。
3.要诚实地工作,不偷奸耍滑,不掺杂使假,不缺斤短两,不虚报劳动成果,不谎报政绩,不要不该得的报酬。
4.要慎重承诺,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办到,哪怕自己吃了大亏,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也要兑现承诺。
(三)办事公道
办事公道是处理职业内外关系的重要行为准则,是一切行业、岗位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要做到办事公道,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公私分明,不谋私利。
2.公正无私,不徇私情。
3.去除私心,不计个人得失,不畏各种权势。
(四)服务群众
服务群众是为人民服务精神更集中的表现。是职业道德要求的目标指向的最终归宿,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各个服务行业工作人员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是职业行为的本质,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服务,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和本质要求。
(五)奉献社会
奉献社会是人生价值的具体体现,是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的最好体现,是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奉献社会的实质是奉献。奉献精神体现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和服务群众的各项要求之中,它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要求、最终目标和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