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5-10-07 | 来源:互联网转载和整理
1.张衡传文言文直译翻译: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高于世人,却并不骄傲自大。(他)总是举止稳重、淡泊宁静,不喜欢与一般的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却不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凭借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能奇特,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
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验阴阳之学,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
顺帝初年又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8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尊。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尊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地震发生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怪它这次没有应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利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后来被升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在皇帝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意见。皇帝曾经向张衡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宦官害怕张衡说出他们,都给他使眼色,张衡于是没对皇帝说实话。但那些宦党终究害怕张衡成为祸患,于是一起诋毁他。张衡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福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于是写了《思玄赋》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思。
(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与河间王一起胡作非为。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张衡活了六十二岁,于永和四年去世。
2.张衡传文言文整理一、重点文言实词。
1公连辟公府不就(名词,指三公。公府三公的官署。)
十年春齐师伐,公将战(名词,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之一。此指鲁庄公。
)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名词,对尊长或平辈人的尊称。)便可白公姥(名词,称丈夫的父亲。)
邪曲之害公也(形容词作名词,公正无私的人。)公车特征拜郎中(形容词,公家的。
)公然抱茅入竹去(副词,公开。)公私之积,犹可哀痛(与私相对,属于国家的)邪曲之害公也(公正、公正的人)残贼公行(公然、公开地)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秦穆公)脚著谢公屐(对人的尊称)2辟连辟公府不就(征召)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唇吻翕辟(开,打开)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开辟,开设)辟邪说(排除,驳斥)“疆土之新辟者”(开垦)3征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名词,证据,征验。)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动词,表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动词,出征。
)旁征博引(动词,寻求,搜集。)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动词,征收,征取。
)公车特征拜郎中(征召)挟天子以征四方(征伐)岁征民间(征收)4制①其牙机巧制(制作,构造)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控制)③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5精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形容词,精心。)以精铜铸成(形容词,精纯。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名词,本义是精舂过的上等白米。)齐楚之精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精粹的宝器。)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形容词,精锐。)三打白骨精(名词,精怪。
)殚精竭虑(名词,精力,精神。)6施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动词,设置。)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动词,施行,实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动词,施加,强加。)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动词作名词,给予、赠送的东西。)靡计不施,迄无济(动词,使用。)
未报秦施(动词作名词,恩惠。)何施之为(动词,报答。
)7关施关发机(名词,枢纽,关键。)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动词,涉及,关系到。)
距关勿内诸侯(名词,关口,要塞。此指函谷关。
)赢乃夷门抱关者(名词,此用本义:门闩。抱关者守门人。)
观太学(观摩学习)大王见臣列观(殿堂)此岳阳楼之大观也(景像)玄都观里桃千树(道士庙)启窗而观(看)8机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名词,器件。)衡善机巧(名词,机件。
)其牙机巧制(名词,机件。)成败之机,在于今日(名词,关键。
)此子机变(形容词,灵活,机灵。)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形容词作名词,机变:灵巧应变的方法。
)日理万机(名词,事务。)9雅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副词,平素,向来。)
察纳雅言(形容词,正确的。)明经义谙雅故(形容词,旧时的。)
闻弦歌而知雅意(形容词,属旧时敬辞,可译为“美好的”。)附庸风雅(名词,《诗经》中的“大雅”和“小雅”。
)二、重点文言虚词。1.副词(1)表示全面、概括的副词。
①皆:皆隐在尊中。/于是皆服其妙。
/皆出营立观。②咸: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③尽:妙尽璇机之正。
/尽收其他。/尽失其度。
④毕:群贤毕至。⑤俱:船、粮、战俱办。
/待吾客与俱。⑥悉:悉使羸兵负草填之。
/悉府库以赈之。⑦举:举家庆贺。
/***人如不能举。⑧胜:刑人如恐不胜。
/不胜枚举。⑨备: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2)表示长久、经常的副词。①常: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常痛于骨髓。②雅: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③素:荣禄遇足下素厚。/素疾大户兼并。
(3)表示否定的副词。①不:衡不慕当世。
②未: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③无: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④弗:行道之人弗受。⑤非: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⑥毋:赵王畏秦,欲毋行。⑦勿:愿将军勿虑。
⑧莫: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2因①因入京师(因而)②因以讽谏(就)③因其势而利导之(乘、顺着)④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通过、经由)3乃①十年乃成(才)②遂乃研核阴阳(就)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却)④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于是)三、词类活用时天下承平日久(名词作状语,当时。
)衡少善属文(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善于。)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同上。
)妙尽璇机之正(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研究透了;形容词作名词,正确的道理。)大将军邓奇其才(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
)四、古今异义词常从容淡静(古义:言语举止适度得体。今义: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举孝廉不行(古义:不去(应荐)。今义:不可以。
)公车特征拜郎中(古义:特地征召。今义:事物的特点、征象、标志等。)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古义:篆,篆文。文,通“纹”,花纹。
今义:汉字的一种书体,如大篆、小篆等。)覆盖周密无际(古义:四周严密。
今义:周到细致。)振声激扬(古义:激越、传扬。
此指清脆响亮。今义:激动昂扬或激励使振作起来。
)寻其方。
3.【张衡传文言词语要张衡传的一些文言词语特殊句式,特别是上课的时文言句式(1)判断句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张衡,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人)(2)被动句连辟公府不就(多次被公府征召)(3)宾语前置句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自从有书典记录以来,不曾有过(这种仪器)〕(4)介词结构后置句①果地震陇西(果然在陇西发生地震)②讽议左右(在皇帝的左右对政事提出意见)(5)省略句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省略主语“张衡”)②讽议左右(省略介词“于”)(6)状语后置①游于三辅(于三辅游)②讽议左右((于)左右讽议)记得给分偶。
4.翻译古文《张衡传》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
张衡年轻时就善于写文章,到西汉故都长安及其附近地区考察、学习,并趁此机会前往京城洛阳,到太学观光、学习,于是通晓了五经、六艺。虽然才学高出当时一般人,却没有骄傲自大的情绪。
(他)总是从容不迫,淡泊宁静,不爱和庸俗的人们往来。(汉和帝)永元年间,被推荐为孝廉,没有去应荐;三公官署屡次召请去任职(他)也不去***。
当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侯直到下边的官吏,没有谁不过度奢侈的。张衡就仿照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一篇《二京赋》,用来讽喻规劝。
精心地构思写作,(经过)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多次召请,(他)也不去***。
张衡擅长机械方面制造的技巧,尤其专心研究天文、气象、岁时节候的推算。汉安帝常听说张衡精通天文、历法等术数方面的学问,就派官府专车,特地召请(张衡)任命他为郎中,后又升为太史令。
于是他研究、考察了自然界的变化,精妙透彻地掌握了测天仪器的原理,制造了浑天仪,写了《灵宪》、《算罔论》等关于历法、数学方面的论著,论述十分详尽明白。(汉)顺帝初年,(张衡)又被调回重当太史令。
他不慕**厚禄,所担任的官职,常常多年得不到提升。从离开太史令职务,五年后又恢复原职。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八尺,盖子中央凸起,样子象个大酒樽。
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铜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的巧妙,都隐藏在酒樽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
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仪器的人因此知道发生了地震。
(地震发生时)虽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寻找它的方向,就能知道地震的地方。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
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这样的仪器。曾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里的学者都惊异地动仪这次怎么不灵验了。
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了地震,于是全都叹服地动仪的巧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当时政治越来越腐败,大权落到了宦官手里,张衡于是给皇帝上疏陈述政事,提出关于政事的意见。……东汉王朝建立之初,汉光武喜欢符谶,以至后来的显宗、肃宗也就继承效法他。
从汉光武复兴汉王朝之后,儒生争相学习图谶和纬书,加上还附以迷惑人的邪说。张衡认为图谶和纬书虚假荒谬,不是圣人的法规,于是给皇帝上疏。
……后来张衡升任侍中,顺帝任用他入宫廷,在自己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出意见。顺帝曾经询问张衡天下所痛恨的人。
宦官们害怕他说自己的坏话,都用眼睛瞪着他,张衡便用一些不易捉摸的话回答后出来了。这些阉人竖子还是担心张衡终究会成为他们的祸害,于是就群起而毁谤张衡。
张衡也常考虑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祸福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知道。于是作《思玄赋》来抒发和寄托自己的感情志趣。
……(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被调出京城,去当河间王刘政的相国。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法令制度;(河间地区)又有很多豪门大户,和刘政一道胡作非为,张衡一到任就树立威信,整顿法制,暗中探知一些奸党分子的姓名,一下子全都抓起来,官民上下都很敬畏,赞颂河间地区政治清明。
张衡治理河间政务三年后,就向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告老还乡,朝廷却把他调回京城,任命为尚书。(张衡)活到六十二岁,永和四年与世长辞。
著《周官训诂》,崔瑗认为与其他儒生的说解没有区别。又想继承孔丘研究《易经》的《彖》、《象》等篇的残缺部分,但终于没有完成。
所著的诗、赋、铭、七言、《灵宪》、《应闲》、《七辩》、《巡诰》、《悬图》共三十二篇。
5.张衡传原文张衡传原文: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欲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初,光武善谶,及显宗、肃宗因祖述焉。自中兴之后儒者争学图纬,兼复附以妖言。
衡以图纬虚妄,非圣人之法,乃上疏。……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
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著《周官训诂》,崔瑗以为不能有异于诸儒也。又欲继孔子《易》说《彖》、《象》残缺者,竟不能就。
所著诗、赋、铭、七言、《灵宪》、《应闲》、《七辩》、《巡诰》、《悬图》凡三十二篇。译文: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
张衡年轻时就善于写文章,到西汉故都长安及其附近地区考察、学习,并趁此机会前往京城洛阳,到太学观光、学习,于是通晓了五经、六艺。虽然才学高出当时一般人,却没有骄傲自大的情绪。
(他)总是从容不迫,淡泊宁静,不爱和庸俗的人们往来。(汉和帝)永元年间,被推荐为孝廉,没有去应荐;三公官署屡次召请去任职(他)也不去***。
当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侯直到下边的官吏,没有谁不过度奢侈的。张衡就仿照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一篇《二京赋》,用来讽喻规劝。
精心地构思写作,(经过)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多次召请,(他)也不去***。
张衡擅长机械方面制造的技巧,尤其专心研究天文、气象、岁时节候的推算。汉安帝常听说张衡精通天文、历法等术数方面的学问,就派官府专车,特地召请(张衡)任命他为郎中,后又升为太史令。
于是他研究、考察了自然界的变化,精妙透彻地掌握了测天仪器的原理,制造了浑天仪,写了《灵宪》、《算罔论》等关于历法、数学方面的论著,论述十分详尽明白。(汉)顺帝初年,(张衡)又被调回重当太史令。
他不慕**厚禄,所担任的官职,常常多年得不到提升。从离开太史令职务,五年后又恢复原职。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八尺,盖子中央凸起,样子象个大酒樽。
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铜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的巧妙,都隐藏在酒樽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
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仪器的人因此知道发生了地震。
(地震发生时)虽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寻找它的方向,就能知道地震的地方。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
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这样的仪器。曾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里的学者都惊异地动仪这次怎么不灵验了。
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了地震,于是全都叹服地动仪的巧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当时政治越来越腐败,大权落到了宦官手里,张衡于是给皇帝上疏陈述政事,提出关于政事的意见。……东汉王朝建立之初,汉光武喜欢符谶,以至后来的显宗、肃宗也就继承效法他。
从汉光武复兴汉王朝之后,儒生争相学习图谶和纬书,加上还附以迷惑人的邪说。张衡认为图谶和纬书虚假荒谬,不是圣人的法规,于是给皇帝上疏。
……。
6.张衡传文言词语(1)判断句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张衡,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人)
(2)被动句
连辟公府不就(多次被公府征召)
(3)宾语前置句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自从有书典记录以来,不曾有过(这种仪器)〕
(4)介词结构后置句
①果地震陇西(果然在陇西发生地震)
②讽议左右(在皇帝的左右对政事提出意见)
(5)省略句
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省略主语“张衡”)
②讽议左右(省略介词“于”)
7.文言文从那些方面介绍了张衡的成就《张衡传》这篇文言文,主要从科学技术、文学创作、政治才干等方面介绍了张衡的成就。
在科学技术方面,第2、3段从整体上概括了张衡在科学上的成就,包括科学发明和理论著作两部分。在介绍其特长时与其职官联系起来,侧面反映了二者互为因果的关系。第4段着重介绍了能代表其成就的候风地动仪。介绍地动仪虽不足二百字,但详尽记述制造时间、质地、大小、形状、内外结构、装饰、功用等。
在文学创作方面,张衡看到“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不惜花了十年工夫,模拟班固的《两都赋》,而写了《二京赋》。在《西京赋》和《东京赋》中,极力铺写了二京的所有宫室、动植物、游侠辩论之士、角抵大傩之戏,讽谏当朝的穷奢极侈。这是婉转的讽喻。有时他也挺身而出“上疏陈事”,“讽议左右”,向皇上直言进谏,弹劾奸佞。
在政治才干方面,张衡没有官欲,但并非没有官才。他有着敏锐的政治眼光,清醒的政治头脑,高明的政治手腕。他掌握了一定权力之后,就大力剪锄奸徒丑类。他出为河间王刘政的相时,看到刘政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他一到任就能“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收到“上下肃然,称为政理”的效果,可见张衡不仅具有如何做官的认识、理论,而且有着实际施行的本领。
8.古文张衡传观
①观太学(观摩学习)
②大王见臣列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
③此岳阳楼之大观也(景像)
④玄都观里桃千树(道士庙)
⑤启窗而观(看)
因
①因入京师,观太学(于是)
②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③因其势而利导之(顺着)
④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通过、经由)
⑥衡乃拟班固《两都》《二京赋》,因以讽谏(凭借)
⑦因击沛公于坐,***之。(趁机)
乃
①精思傅会三年乃成。(才)
②遂乃研核阴阳(就)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却)
④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
⑤尔其勿忘乃父之志。(你的)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⑦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⑧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于是,就)
制
①其牙机巧制(制作,构造)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控制)
②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
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
属zhǔ
①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连接)
②衡少善属文(连缀)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④举酒属客(劝人喝酒)
shǔ
⑤名属教坊第一部(属于)
⑥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掌管)
⑦吾属今为之虏矣(辈)
⑧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善: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好的)
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善行)
③安帝雅闻衡善术学。(擅长)
④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⑤不如因善遇之。(好好地)
⑥善刀而藏之。(通“缮”,擦拭)
9.文言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张衡的成就文言文《张衡》,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了张衡的成就。
1、张衡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在第二到第四自然段,作者从整体上概括了张衡在科学上的成就,包括科学发明和理论著作两部分。在介绍其特长时与其职官联系起来,侧面反映了二者互为因果的关系。第四段着重介绍了能代表其成就的候风地动仪。介绍地动仪虽不足二百字,但详尽记述制造时间、质地、大小、形状、内外结构、装饰、功用等。
张衡在科技上的成就
2、张衡在政治上的才干。文章仅选取两件事作为切入点,一是《思玄赋》的由来,表现了张衡心思细密、小心谨慎的形象。一是出任河间相时与奸党斗争一事。“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表现其政治智慧,“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表现其卓然政绩。这样笔墨寥寥却写出了一位真实可感、形神丰满的廉吏。
3、张衡在文学上的成就。“少善属文”说明他具有先天的禀赋,而“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说明他注重社会实践。也正是因为他在青少年时代就打下了如此深厚扎实的基础,并不断自我提高,所以才能“通五经,贯六艺”。介绍《二京赋》,进一步证实其文学才能及精研精神。
上一篇:义务教育的特征有哪些
下一篇:难舍难分的爱情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