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网

论语中孔子讲的三达德指的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5-10-06 | 来源:互联网转载和整理

三达德指的是仁、智、勇三大美德。

“三达德”的说法是《中庸》提出的,孔子没有说过“三达德”,但孔子分别说过知、仁、勇三个规则。这里的“孔子说三达德”只是一种方便说法而已。

孔子就是以“仁、智(知)、勇”为核心建立起他的基本道德规范体系的,其基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和规范一种理想的主体人格——孔子认为具有仁、智、勇三种德性,才是完全的人格。所以孔子希望自己的弟子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进而要求学生“通习六艺,臻于三德”。

孔子之后《中庸》才从理论高度进一步将“仁、知、勇” 概括为“三达德”。“达”是通达的意思,“达德”指通行不变的道德,“三达德”则意指“仁”、“智”、“勇”为三种古今通行天下的品德。

扩展资料

1、何谓“仁”?

孔子“仁”的基本内涵是“仁者爱人”,即“仁”以“爱人”为根本内容。

这里讲的“爱人”,并非特指爱某类人群,而是泛指爱一切人。“爱人”的“起点”表现为爱亲,即孝悌之情。“爱人”的“终点”即实现爱一切人,而最广泛的人则是天下之“民”。

孔子从“仁”的基本内涵出发,既提出了如何达到“仁”的境界的内在要求,又阐发了如何实行“仁”的外在行为原则。

2、何谓“智”(“知”)?

在《论语》中,孔子讲的“知”大致有三种涵义:认知、了解和把握;知识;通“智”,即睿智、智慧。这里主要侧重于第三种涵义。

智慧不等于知识,知识只是通向智慧的工具或手段,但智慧作为一种运用知识的方法或能力,又是离不开知识的。所以孔子常常把两者相联系,通读《论语》会发现,孔子所讲的智慧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知识,即自然知识、伦理道德知识、社会政治知识、天命之知。

3、何谓“勇”?

在传统伦理中,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勇”都是一个重要的道德范畴。在中国儒家把“勇”列为“三达德”之一,与“仁”、“智”并提;在西方柏拉图的《理想国》里,勇敢则与智慧、节制、正义一起,构成了美德的核心内容,被称为“四主德”。

在孔子的“三达德”体系中,可以清楚看到,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提倡的是君子之勇,必须以仁义礼智为规范,否则便是小人之勇、匹夫之勇。所以理解孔子的君子之勇只需解决两个问题:勇于行什么?怎样勇于行?前者是关于勇的性质问题,后者是关于勇的度量问题。

三达德

上一篇:关于暑假的英语作文带翻译精选

下一篇:泉州师范学院是几本大学?

其他文章

  • 如何举报高考违规
  • 很污的言情小说大全(言情小说大全污的片段)
  • 莲蓬乳和空心手指(蓬莲乳和空无指)
  • 天娱传媒旗下有哪些艺人
  • 终极一家为什么不能看了
  • 绵阳中学2023高三复读班招生简章
  • 暴殄天物和暴殄天物的区别
  • 自招线什么意思
  • 手机白名单怎么设置
  • 美国国庆放假几天
  • 附近有那些家政公司
  • 《满江红》全文诗词
  • 俩俩仨仨是成语吗
  • 果宝特攻中的人物名字都有谁
  • 东莞哪里有小龙虾批发
  • 袁氏家谱排辈
  • 年立水素杯真的有用吗
  • 汽车保养app排名推荐
  • 桥架人工费多少钱一米
  • 晚霞的寓意和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