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两则课文节奏划分
发布时间:2025-10-06 | 来源:互联网转载和整理
1.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划分节奏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两小儿辩日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2.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划分节奏《学奕》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两小儿辩日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3.文言文句式整齐按什么划分节奏文言文句式划分节奏的方法有两种:1、按语法分,这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
2、按句子的意义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许多相同之处,可以借助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来帮助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
一、了解文言文句式的内容,读好停顿我们在读文言文时,要结合课文注释,结合课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懂句意、文意,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该连在一起读,或不该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文意。这样你就能把握住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例如“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此句在文中之意是:(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朗读时应在“舌一吐”后停顿,即“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不能停在“而二虫”后,即“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如果读成后者,其句意就成了“(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这样就不好理解了。二、了解文言文词语特点,读好停顿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里常常是两个单音节词,词义与现代汉语也有所不同。
在文言文里就要将两个单音节词分开来读,而不能错把它们当成一个词来读。例如:“可以已大风”(《捕蛇者说》)中“可以”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能愿动词“可以”,所以在朗读时应这样停顿:“可/以已大风”;又如“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三、借助语法知识,读好停顿在弄懂文言文句意的基础上,可以用语法知识去分析句子的结构。先判断一下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这样能把握文言文句中的一些自然停顿。
1。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
例:(1)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曹刿论战》)(3)普/性深沉有岸谷。(《赵普》)2。
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例:(1)恐/前后受其敌。
(《狼》)(2)恐/托付不效。(《出师表》)(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出师表》)3。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面应稍加停顿。
例:(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出师表》)(3)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4。
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和主语之前稍加停顿。例:(1)今/天下三分。
(《出师表》)(2)今/南方已定。(《出师表》)(3)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5。在转折连词前一般要稍加停顿。
例:(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2)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八则》)(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四、除此以外,还有些表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领起,朗读的时候,在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岳阳楼记》)(2)盖/追先帝之殊遇……。(《出师表》)(3)盖/大苏泛赤壁云。
(《核舟记》)(4)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5)岂若/吾乡邻旦旦有是哉。
(《捕蛇者说》)(6)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7)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黔之驴》)(8)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五、弄清哪些地方不该停顿,对掌握文言句式的停顿规律,做到顺畅朗读而不至于读破句也很重要一般地说,以下的两种短语间不能停顿,否则会影响古文原来的意思。1.偏正短语。
例:(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2)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送东阳马生序》)例(1)中的“唐贤今人诗赋”是偏正短语,作动词“刻”的宾语;例(2)中的“日有”是偏正短语,作谓语。以上两例在朗读的时候,都要连读。
2.介宾短语。例:(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2)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核舟记》)例(1)中的“于乱世”“于诸侯”是介宾短语,分别作“全”“闻达”的补语;例(2)中的“为予群从”为介宾短语,作“得”的状语。
4.语文的古文中怎样划分朗读节奏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如:
(3)予/尝求/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二、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fú),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
(5)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
(6)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如:
(7)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庄子逍遥游》)
(8)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恒公》)
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如:
(9)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活板》)
(10)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11)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12)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13)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论贵粟疏》)
五、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犬坐于前。
对下面这个类型句子的节奏划分也要遵循逻辑意义: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
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五种方法,而这五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5.古文如何划分节奏文言文语句节奏的划分: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五、“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1.“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2.“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而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续。
3.“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4.“而”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六、节奏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七、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九、“也”用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330333635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如作句尾语气助词则不作停顿。十、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
十一、句式整齐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使语气语调一气贯通。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三条规律: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主、谓、宾)。
二、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三、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必须正确理解文意,因为这是确定文言文停顿节奏的前提。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打好扎实的文言基础,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言语感。
6.七年级下期语文文言文节奏划分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廷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
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②佳木/秀而繁阴。
③问/今是何世④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③④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如:①其一/犬坐/于前②山行/六七里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②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5、“而”字后应该停顿。
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①“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②“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尔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③“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例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④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余闻而愈悲。
6、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①瞻余马首/可也。
如果读成“瞻余马首可/也”,那么就歪解了原意。因为原句是主谓结构,在“可”后停顿,就改变了原意。
②“问/今是何世”,原句是动宾结构,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读成了主谓句,就读破了。③“两三点雨/山前”,若读成“两三点/雨山前”就读破了,原句是倒装句。
7、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8、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如: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后面应该停顿。
9、“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余闻之也/久。
“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10、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
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例①意思是“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1、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
如:①几处/早莺/争/暖树②天门/中断/楚江/开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如上面的两句可读为“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开”。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涉及到文字、词义、语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
只要我们掌握一些古诗文的朗读停顿知识,并诵读一定量的文言文,就能培养提高自己的语感,熟练地。
7.语文的古文中怎样划分朗读节奏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如:
(3)予/尝求/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二、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fú),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
(5)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
(6)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如:
(7)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庄子逍遥游》)
(8)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恒公》)
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如:
(9)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活板》)
(10)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11)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12)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13)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论贵粟疏》)
五、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犬坐于前。
对下面这个类型句子的节奏划分也要遵循逻辑意义: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
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五种方法,而这五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8.古文如何划分节奏文言文语句节奏的划分:
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五、“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1.“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2.“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而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续。
3.“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4.“而”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六、节奏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
七、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九、“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作句尾语气助词则不作停顿。
十、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
十一、句式整齐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使语气语调一气贯通。
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三条规律:
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主、谓、宾)。
二、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
三、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必须正确理解文意,因为这是确定文言文停顿节奏的前提。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打好扎实的文言基础,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言语感。
上一篇:广东省教师资格证报名入口官网
下一篇:百度云视频怎么投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