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网

现代汉语语法

发布时间:2025-10-06 | 来源:互联网转载和整理

语法问题

语法意义是语法的内容,其实质是语义关系。语法的一些基本问题如虚词、词类、结构都能用语义关系来解释。虚词只是语义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词类不过是对词按语法意义进行的一种分类。结构是词语组合去掉词汇意义后剩下的语义关系框架。语法实质是语义关系的观点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的语法特点,建立符合汉语实际的汉语语法学。研读古籍应该具备一些古汉语语法知识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许多值得后人学习效法。大家如果能够多了解传统文化,继承其中优良的遗产,进而了解我国先民为世界文明所作的许多贡献,就必定能够建立国人的自信心与荣誉感,加强民族的凝聚力量。如何方能达致上述的目标?我认为通过古籍研读是一种必要而且是有效的途径。古籍是用古代汉语书写成的,它不同于今语,语音、语义、词汇和现代汉语都有许多差异,在阅读上产生了一定的难度,所以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古代汉语知识,如识其文字、晓其音韵、通其训诂、明其语法,了解当时的典章制度和民情风俗等等。本文拟就其中的语法部分,略加申论。我们在阅读古籍时,有时会有这种现象,就是一篇文章摆在眼前,大部分的字也都认识,可是就是不懂它的意思。这其中的原因当然很多,但主要是两点:一是词汇,一是语法。关于词汇可以检查各种工具书,大致上能够解决;倒是语法,需要在平时就具备一定基础,若是临时抱佛脚,那真有无从下手之感。例如下面两个句子:

(1)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

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2)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同上》)

例(1)中的寡人是征、寡人是问和例(2)中的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四句中都有一个是字,句法结构也完全一致,如果把它们作同样的了解,那是大错特错的。例(1)中两个是字是指示代词,意思是这个,在结构上是征和问的前置宾语,寡人是问是寡人责问这个的意思(征与问同意)。例(2)中的两个是字是结构助词,没有实际的意义,只是个宾语提前的标志,岂不谷是为就是岂为不谷,先君之好是继就是继先君之好。如果不在语法上把它们弄清楚,不是看不懂原文,就是可能会错了意思。如《论衡.问孔》:末如也巳,何必公山氏之之也?这两个句子没有一个字不认识,要解释的话也只有末是无指代词,作没有地方讲,如作去讲,巳是罢了,公山氏是公山弗扰,鲁国大夫季氏的家臣。但句子还是看不懂,问题出在两个之字上。这在语法上看,也是个宾语前置的句子,前一个之字是结助词,无义,后一个之字是动词,作往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就是何必之公山氏也,全文的意思是没有地方去就罢了,何必去公山氏那里呢?语法的问题一弄清楚,文意也就自然明白了。又如:

文帝复遣宗人女翁主为单于阏氏,使宦者燕人中行说傅翁主。说不欲行

汉强使之。说曰:必我也,为汉患者。《汉书.匈奴传》

颜师古对于最后一句的注解是:言我必于汉生患。意思还是不大清楚。其实这是一个主语和谓语前后次序颠倒的句子,中行说这个人本来不愿意到匈奴去,朝廷强迫他,所以气愤地说:为汉患者,必我也。因为强调我就把谓语提前了。

古代汉语语法是讲解古代汉语词语和句子的构造种种规则的,是了解古代汉语的利器,是学习古籍的津梁,在研读古籍时,掌握必要的古代汉语语法知识,那是一定的。下面提出三点来讨论,藉以显示具备古代汉语语法知识对于了解古籍的重要性。

一词类与句子成分的非对应关系

古代汉语词类基本上可以分为名词、代词、形容词、数量词、动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助词、叹词、应答词等十二类,句子成分则有主语和谓语、述语和宾语、定语及其中心语、状语及其中心语、补语及其中心语等五组。各种词类在句子里虽然基本上也有一定的功能,作某种句子成分;但词类和句子成分并不是绝对的对应关系,某种词类一定作某种句子成分而不能作其它的句子成分,它们是灵活的,一种词类除了基本上作某种句子成分,往往也有其它的功能,这在阅读古典文献时要细细体会分别。

名词在句子里经常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这是它的基本功能。比较特别的是还可以用做状语,例如:

(1)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2)秦穆公以来,稍蚕食诸侯。(《史记•始皇本纪》)

例(1)中的人和例(2)中的蚕都是名词作状语,用来形容动词立和啼,这是一种比喻的表示,拿用做状语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行动特征,来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人立是说像人站立似的站着,蚕食是说像蚕食桑叶似的慢慢侵略。

(3)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

(4)今而后君之犬马畜伋。(《孟子•万章下》)

例(3)中的虏和例(4)中的犬马也都是名词作状语,用来形容动词使和畜,这是用来表示对人的态度,把动词宾语所代表的人,当做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虏使其民是说像使用奴隶那样使用他的人民,犬马畜伋是说像畜养犬马般的对待伋。

(5)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6)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柳宗元(黔之驴))

例(5)中的法和例(6)中的船也都是名词作状语,用来形容动词斩和载,指出动词所表示动作的依据或工具。法皆斩是说依据法律,都应当斩首,船载以入是说用船载运进来。

名词的特殊用法,除了用作状语,还可以活用为动词作句子的谓语,例如:

(1)许子冠乎?(《孟子•滕文公上》)

(2)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冠在这里是戴帽的意思,刃是刺***的意思,本来都是名词,但都活用为动词作句子中谓语的中心词了。

名词不但可以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它还可以作述语,后面直接带宾语,例如:

(3)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

(4)乃使其从者衣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乘势,则哀公臣仲尼。(《韩非子•五蠹》)

(6)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胡诠(上高宗封事))

例(3)的雨是降的意思,例(4)的衣是穿的意思,本来都是名词,在这里用作支配性的述语,对后面的宾语产生支配作用。例(5)的臣和例(6)的臣妾、刘豫则是名词的使动用法,臣仲尼是使仲尼为臣,臣妾我、刘豫我是使我为臣妾、使我为刘豫。

其它的词类譬如形容词最广泛的用途是用作定语,其次是作谓语和状语,这三者是形容词的主要功能;但除此而外,形容词也可以充当补语、主语、宾语和述语。动词最主要的语法功能是作句子的谓语,但也常用作定语、状语、补语,也可以作主语和宾语。我们如果能充分认识这些情况,对于了解古籍的文意一定大有帮助。

二句子结构的语序变化

和现代汉语一样,古代汉语句子的结构基本上也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述语在前,宾语在后;不过在一些特别的情况下,它们的顺序也可以前后颠倒,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

主语和谓语的次序颠倒,作用是为了强调谓语而把谓语移到主语前面去。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例如:

(1)甚矣,吾衰也!(《论语•述而》)

(2)大哉,尧之为君也!(《孟子•公孙丑》)

(3)何哉,尔所谓达者?(《论语•颜渊》)

(4)谁与,哭者?(《礼记•檀弓》)

述语在前宾语在后,这是一般的正常情况,但是下列几种情形,宾语的位置在述语之前。

(一)在比较早的古代文献里,代词作宾语时,往往放在述语的前面。例如:

(1)惟我事,不贰适。(《尚书.多士》)

(2)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诗经•小雅•节南山》)

惟我事就是惟事我,民具尔瞻就是民具瞻尔。不过这种在一般句子里把代词宾语前置的语法结构,在周代巳经是一种残迹了,如下面的句子里也是代词作宾语,但是述宾的顺序并没有变动。

(3)天惟畀矜尔。(《尚书•多士》)

(4)惠而好我,携手同行。(《诗经•邶风•北风》)

矜尔、好我的顺序都没有变动。这种宾语有时前置有时不前置的情形,读者应该有所了解。

(二)在用不、未、毋、莫等否定词构成的否定句里,如果宾语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通常不放在述语之后,而放在述语之前。

(1)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褰裳》)

(2)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孟子•梁惠王上》)

子不我思就是子不思我,臣未之闻也就是臣未闻之也,之指桓文之事。

(三)在疑问句里,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这个宾语也要放在述语的前面。例如:

(1)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2)孟尝君曰:客何好?(《战国策•齐策四》)

又谁敢怨是说又敢怨谁,客何好是问客好何,如果宾语不前置,反而不合乎古代汉语语法的实际情形了。

(四)有时为了强调宾语,也把宾语提前,并且在提前了的宾语之后加结构助词是、之、焉、斯、为等字作为提前的标志。例如:

(1)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2)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3)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六年》)

(4)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尚书•金滕》)

(5)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为降虏于***,何以汝为见?

(《汉书•苏武传》)

将虢是灭就是将灭虢,宋何罪之有就是宋有何罪,晋郑是依就是依晋郑,则罪人斯得就是则得罪人,何以汝为见就是何以见汝。在这些句子里,要知道是、之、焉、斯、为都没有意义,只是宾语提前的标志罢了

定语的位置一般在定语中心语的前边,但有时为了强调、特出定语,或者定语比较长,为了行文方便,便把定语移到它的中心语的后边,而在中心语与定语之间及定语的末尾分别加结构助词之字和者字,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例如:

(1)今天下之君子之欲为仁义者,则不可不察义之所从出。(《墨子•天志中》)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杂说四))

君子之欲为仁义者就是欲为仁义之君子,马之千里者就是千里马。有时之字也可省略,如:

(3)求人可使报秦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天下吏士趋势利者,皆去魏其归武安。(《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例(3)是说求可使报秦之人,例(4)是说天下趋势利之吏士,皆把定语移到中心语的后边了。

三述宾结构的多种语义关系

在正常情况下,述宾结构里边的述语都是及物动词,对宾语产生支配作用。例如:

(1)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季氏》)

(2)魏安厘王攻赵救燕。(《韩非子•有度》)

例(1)中的伐是述语,颛臾是伐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所支配的对象;例(2)中的攻和救都是述语,赵和燕分别是攻和救这两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所支配的对象。这种支配性的述宾结构是很容易了解的。问题是有些述宾结构,表面上和支配性的述宾结构完全相同,但是述语和宾语并不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而是多种不同的语义关系,解释各有不同,我们如果不能分别清楚,了解它们的内部的语义结构,不是无法理解文意,就是误解了文意。例如:

(3)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4)求也退,故进之。(《论语.先进》)

(5)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左传.隐公元年》)

(6)提弥明死之。(《左传.宣公二年》)

(一)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就是使宾语动的意思。在一般叙述句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由主语发出的,主语是动作的施行者,宾语是动作的承受者;但是在使动句中,动作不是由主语发出,而是主语使宾语发出,宾语才是动作的施行者。例如《左传.宣公二年》晋侯饮赵盾酒,不能了解为晋灵公饮赵盾的酒,正确的意思是晋灵公使赵盾饮酒。饮酒的不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晋灵公,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人物赵盾。其它的例子如:

(1)外连横而斗诸侯。(贾谊(过秦论))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斗诸侯是使诸侯斗,溅泪、惊心是使泪溅、使心惊。使动用法的述宾结构和一般叙述句里及物动词带宾语在形式上没有两样,我们如何去区别呢?只能从语义上去了解。第一一般及物动词宾语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承受者,而使动宾语是动作的施行者,并且是受主语的致使而发出动作。第二使动用法可以转换成兼语式而意义不变。试比较以下三组例子:

a1武丁朝诸侯。(《孟子.公孙丑上》)

a2孟子将朝王。(《孟子.公孙丑下》)

b1欲因此降武。(《汉书.李广苏建传》)

b2涉间不降楚。(《史记.项羽本纪》)

c1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c2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列子.汤问》)

例a1朝诸侯中的诸侯不是朝这个动作的对象,而是动作的施行者,武丁是天子,不会去朝见诸侯,武丁朝诸侯是武丁使诸侯来朝的意思,所以这是一个使动句,朝是一个使动动词。例a2朝王中的王是朝的对象,是朝这个动作的承受者,孟子将朝王不能理解为孟子将使王来朝见,孟子是平民,不可能叫王来朝见他,所以这是一般叙述句,朝是一个纯粹的及物动词。其它两组例子也是如此,b1是使动句,降武是使苏武投降,b2是一般叙述句,降楚是投降楚;c1是使动句,负秦曲是使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c2是一般叙述句,负二山是背走那二座山。

二)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就是主语认为(以为、觉得)宾语如何如何。例如:

(1)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战国策.齐策四》)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矣,而耻学于师。(韩愈(师说))

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不认为亟问和下学是羞耻,耻学于师是觉得向老师学习是耻辱,述宾之间都不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而是意动关系。

(三)为动用法

所谓为动就是述语所表示的动作,是为宾语而动的。这种用法可以理解为介词'为'+宾+述。为动用法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为动用法,为字当给(替)讲,表示主语给(替)宾语施行某一行为。这种用法的宾语大多指人。例如:

(1)邴夏御齐侯。(《左传.成公二年》)

(2)叔孙太傅称说古今,以死争太子。(《史记.留侯世家》)

例(1)是说邴夏替齐侯驾车,例(2)是说叔孙太傅以死为太子争。

第二种用法为字当为了讲,表示宾语是施行某一行动的目的或原因,宾语大都指事物。例如:

(3)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庄子.骈拇》)

(4)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史记.陈涉世家》)

例(3)的死名是说为名死,例(4)的死国是说为国死。

(四)对动用法

所谓对动用法,是指述语对宾语含有对着宾语怎么样或向着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用法里的述语对宾语没有支配作用,宾语只是述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关联对象,可理解为介词'对(向)'+宾+述。例如:

(1)君三泣臣矣,敢问谁之罪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2)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战国策.齐策四》)

例(1)的泣臣等于对臣泣,就是对臣哭泣。例(2)的属孟尝君等于向孟尝君属,就是向孟尝君请托。

(五)供动用法

所谓供动用法,是说述语对宾语含有主语供给宾语什么的意思,可理解为介词'与(给)'+宾+述。例如:

(1)道之云远,我劳如何?饮之食之,教之诲之。(《诗经.小雅.绵蛮》)

(2)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无不歠也。

(《国语.越语》)

例(1)的饮之食之,毛传说渴则予之饮,饥则予之食,正是供动的解释;例(2)的无不哺也,无不歠也,哺和歠下都省略了宾语之字,哺之、歠之也是予之食、予之饮的意思。

(六)待动用法

待动用法主要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用作述语,与宾语构成一种待动关系的述宾短语。这种关系主要是表示主语对待宾语是怎样的一种态度,也可以表示用什么方式来对待宾语。例如:

(1)费惠公曰:吾于子思,则师之矣;吾于颜般,则友之矣。(《孟子.万章下》)

(2)扁鹊过秦,齐桓公客之。(《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师之、友之、客之都是待动用法。

(七)被动用法

这是充当述语的动词直接表示主语被动或使宾语被动的用法。又分为两种:一是主语不是述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主动者,而是被动者,反而宾语才是这个动作的主动者,这叫做主被用法;另一种是主语使宾语成为述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被动者,这叫做使被用法。这两种用法在形式上和一般表示主动的没有不同,也就是说,它是以主动形式来表达被动的意义。这种主动形式而能表达出被动的意义,是以述语动词用作表示被动意义而形成的,和那些要依靠诸如被、为、所、见、于等表示被动意义的标志所构成的被动式不同。

1主被用法

主被用法简单的说,就是主语是述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被动者,宾语却是这个动作的主动者的一种用法。这种句子可以理解为主+被+宾+述。例如:

(1)公朝国人。(《左传.定公八年》)

(2)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李尧佐(章台柳传))

公朝国人是说公被国人朝,攀折他人手是说(章台柳)被他人手攀折。

2使被用法

所谓使被用法,就是使宾语被动的一种用法。被动者不是主语,而是宾语。这是因为述语动词既表被动又带致使性造成的。如果对译成白话,宾语就成为一个使动式的兼语,兼语对它前头的动词而言,是动作的承受者,对后头的动词而言是一个被动者。使被用法是使动用法与被动用法的一种结合形式。例如:

(1)***御叔,弑灵侯,戮夏南,出孔仪,丧陈国。(《左传.成公二年》)

(2)惠王死,武王立,左右乃恶张仪曰:仪事先王不忠。

(《战国策.齐策二》)

例(1)的五句都不能作一般的主动句了解,它们都是被动,意思是使御叔被***,使灵侯被弑,使夏南被戮,使孔仪被出,使陈国被灭。例(2)的恶张仪是使张仪被(秦武王)所憎恶的意思。

为了继承我国古代优良的文化遗产,了解我国古代代社会的各种面貌,了解我国先民为世界文明所作的许多贡献,有必要学习古代典籍;同时古籍中使用的虽然是一种过去了的文体,但其中却含有许多具有生命力的成分,为了丰富现代汉语,学好现代汉语,也有必要研习古籍。在研习古籍时,古代汉语语法的知识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具,是入门的津梁,是必备的利器

(一)词类

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是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是虚词。

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quot;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quot;,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

形容词: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等,如多、少、高、胖、死板、奢侈、胆小、丑恶。

数词: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量词: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quot;等;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副词:副词总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如很、颇、极、十分、就、都、马上、立刻、曾经、居然、重新、不断等。副词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如就来、马上走、十分好、重新开始,只有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

介词:介词总是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介词短语,做定语、状语和补语。如把、从、向、朝、为、为了、往、于、比、被、在、对、以、通过、随着、作为。

连词: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句子乃至段落。如和、及、或者、或、又、既。关联词语可以看成是连词,如因为……所以、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助词:附加在词、短语、句子上起辅助作用的词。助词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结构助词,它们是的、地、得、所、似的;一类是动态助词,它们是着、了、过;一类是语气助词,如啊、吗、呢、吧、呐、呀、了、么、哇。

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叫做叹词.喂、哟、嗨、哼、哦、哎呀。叹词总是独立成句。

拟声词:这是模拟声音的词。如呜、汪汪、轰隆、咯咯、沙沙沙、呼啦啦。

现代汉语语法

上一篇:杨超越什么梗

下一篇:独墅湖月亮湾(关于独墅湖月亮湾介绍)

其他文章

  • 如何举报高考违规
  • 很污的言情小说大全(言情小说大全污的片段)
  • 莲蓬乳和空心手指(蓬莲乳和空无指)
  • 天娱传媒旗下有哪些艺人
  • 终极一家为什么不能看了
  • 绵阳中学2023高三复读班招生简章
  • 暴殄天物和暴殄天物的区别
  • 自招线什么意思
  • 手机白名单怎么设置
  • 美国国庆放假几天
  • 附近有那些家政公司
  • 《满江红》全文诗词
  • 俩俩仨仨是成语吗
  • 果宝特攻中的人物名字都有谁
  • 东莞哪里有小龙虾批发
  • 袁氏家谱排辈
  • 年立水素杯真的有用吗
  • 汽车保养app排名推荐
  • 桥架人工费多少钱一米
  • 晚霞的寓意和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