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温水煮青蛙”
发布时间:2025-10-06 | 来源:互联网转载和整理
“温水煮青蛙”来源于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家做过的一个“水煮青蛙实验”。科学家将青蛙投入40摄氏度的水(不是沸水)中时,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来的高温***立即奋力从开水中跳出来得以成功逃生。当科研人员把青蛙先放入装着冷水的容器中,然后再缓慢加热(每分钟上升0.2摄氏度),结果就不一样了。青蛙反倒因为开始时水温的舒适而在水中悠然自得。当青蛙发现无法忍受高温时,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不知不觉被煮死在热水中。这些“煮”青蛙的实验目的都是考察温度和神经反射性的关系。在较快的加热速率下,青蛙能跳出来,原因很好理解:热***引起了青蛙的应激反应——跳走。而在较慢升温过程中,由于类似“感觉适应”的原因,持续细微的温度变化使得青蛙适应了这种***,反射应激性降低,直到达到可耐受的临界高温,无法逃生。从这点上来说“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是有一定道理的,只不过让青蛙无法察觉的温度变化和我们平时的“煮”有一些差别。
结论:在温度变化明显的情况下,青蛙可以迅速跳出。而当水温变化很微小的时候,青蛙就难于察觉,而失去逃生的机会。“温水煮青蛙”故事背后的依据是有一定道理的,只不过能煮死青蛙的这个升温条件和我们一般理解的“煮”不太一样。
生物其实都有耐受力的阈值问题,而对于人其区间更大,因此当人沉迷于某件事情的起因可能就是好奇,在不知不觉中越陷越深而不自知,反而对于试图挽救自己的人表达出强烈的敌意。人类历史上就有不少温水煮青蛙的事例,比如北宋的“靖康之耻”。
上一篇:vivo nex3价格是多少
下一篇:新车打蜡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