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的“是”
发布时间:2025-10-06 | 来源:互联网转载和整理
古代汉语中的“是”有以下义项:
一、作形容词,意思是“对的”、“正确的”。例如: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清·林觉民《与妻书》
二、作代词,意思是“这”。例如: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汉·贾谊《论积贮疏》
三、作动词。
(1)赞同、认为正确、肯定。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刘开《问说》
(2)表示肯定判断。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四、作名词,意思是“国务”。例如:
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范晔《后汉书》
五、作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清·刘开《问说》
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上一篇:怎样关闭手机的飞行模式
下一篇:黄牌车限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