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政全书是谁所著
发布时间:2025-10-06 | 来源:互联网转载和整理
徐光启
徐光启(1562年-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上海人,万历进士,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1603年,入天主教,教名保禄。较早师从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毕生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勤奋著述,是介绍和吸收欧洲科学技术的积极推动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徐光启的主要成就
天文历法
编纂《崇祯历法》以及历法改革的奏疏。在历书中引进了圆形地球的概念,介绍了地球的经度和纬度概念,引进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学的准确公式,并首先作了视差、蒙气差和时差的订正。
数学应用
徐光启在数学方面最大贡献在于和利玛窦翻译《几何原本》,对中国数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几何”,“点”,“线”,“三角形”“四边形”等术语,就是在这个译本里定下来的。他还撰写《勾股义》和《测量异同》这两本数学书。
农学
徐光启一生中花了大量心血在农学上。其中最有名就是《农政全书》。全书60卷,约70万字,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提倡引进甘薯,推广到全国。
军事
徐光启认为农业为富国之本,正兵为强国之本,对军事多有研究。当时明朝与满族发生战争,他在御敌疏中提到两句话:一句是求精,一句是责实。徐光启注重对士兵的选练和武器大炮的研制,徐光启对火器在实践中的运用,对火器与城市防御,火器与攻城,火器与步、骑兵种的配合等各个方面部有所探求。徐光启可以称得上是中**事技术史上提出火炮在战争中应用理论的靠前个人。
明朝末年政局混乱,而且与周边形式紧张,很少有人关心科学、农学等的发展,徐光启的奏疏也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特别是万历年间,大臣的奏疏皇帝不理、不发。
《农政全书》简介
此书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贯彻这一思想正是《农政全书》不同于其他大型农书的特色之所在。由于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积累了数千年的耕作经验,留下了丰富的农学著作。
先秦诸书中多含有农学篇章,其他的大型农书,无论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还是元代王祯的《农书》,虽然是以农本观念为中心思想,但重点在生产技术和知识,可以说是纯技术性的农书。
鉴赏
徐光启认为,水利为农之本,无水则无田。当时的情况是,一方面西北方有着广阔的荒地弃而不耕;另一方面京师和军队需要的大量粮食要从长江下游启运,耗费惊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他提出在北方实行屯垦,屯垦需要水利。
他在天津所做的垦殖试验,就是为了探索扭转南粮北调的可行性问题,以借以巩固国防,安定人民生活。这正是《农政全书》中专门讨论开垦和水利问题的出发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就是徐光启写作《农政全书》的宗旨。
地位
农政全书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农政全书》按内容大致上可分为农政措施和农业技术两部分。前者是全书的纲,后者是实现纲领的技术措施。所以在书中人们可以看到开垦、水利、荒政等等一些不同寻常的内容,并且占了将近一半的篇幅,这是其他的大型农书所鲜见的。
以“荒政”为类,其他大型农书,如汉《氾胜之书》、北魏《齐民要术》,虽然亦偶尔谈及一二种备荒作物,甚至在元王祯《农书》“百谷谱”之末开始出现“备荒论”,但是却不足2000字,比不上《农政全书》。《农政全书》中,“荒政”作为一目,有18卷之多,为全书12目之冠。目中对历代备荒的议论、政策作了综述,水旱虫灾作了统计,救灾措施及其利弊作了分析,最后附草木野菜可资充饥的植物414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