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指什么
发布时间:2025-10-06 | 来源:互联网转载和整理
宫、商、角、徵、羽
五音是指宫、商、角、徵、羽。又称五声音阶,古代汉族音律,为宫商角徵羽。最早的“宫、商、角、徵、羽。”的名称见于距今2600余年的春秋时期,在《管子·地员篇》中,有采用数**算方法获得“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的科学办法,这就是中国音乐史上著名的“三分损益法”。古中乐的五音唱名,不可能同西乐的“哆、来、咪、索、拉”叫法一样,唐代时用“合、四、乙、尺、工”;更古则用“宫、商、角、徵、羽”了。
通常我们认识的音乐,由七个音符组成,按固定音名称为“C、D、E、F、G、A、B”,在简谱中记为“1、2、3、4、5、6、7”,用唱名则说成是“do、re、mi、fa、sol、la、si”,这就是七声音阶。在七声音阶的五大二度音中增加五个半音,就成了12音阶,而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中,使用更多的却是五声音阶。虽然只用了五个音符,但有着独特的魅力。中国传统乐学理论对“音阶”这个现代概念,分从“音”、“律”、“声”等不同角度揭示内涵。传统民族调式,最常用的主音有五个,即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现在首调唱名的“do、re、mi、sol、la”,称五声音阶。
“五声”: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春官》:“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而”五音”最早见于《孟子·离娄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在《灵枢·邪客》中把宫、商、角、徵、羽五音,与五脏相配:脾应宫,其声漫而缓;肺应商,其声促以清;肝应角,其声呼以长;心应徵,其声雄以明;肾应羽,其声沉以细,此为五脏正音。
在五音中,古人通常以“宫”音作为音阶的靠前级音,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音级,有时借代“五音”。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do音。“宫”音为五音之主、五音之君,统帅众音。《礼记·乐记》曰:“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而以宫音为主音的调,结声构成的调(式)名,便称为宫调。
张炎《词源》亦曰:“十二律吕各有五音,演而为宫为调……黄钟宫(均):
黄钟宫(调式)、黄钟商(调式)
黄钟角(调式)、黄钟变(变徵调式)
黄钟徵(调式)、黄钟羽(调式)
黄钟闰(闰宫调式)”。
五音的第二级音,为“商”音。古人认为,“商,属金,臣之象”,“臣而和之”。有以商音为主音、结声构成的调(式)名。如唐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中的“入声商七调”。
“角”为五音之第三级,居“商”之次。通常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mi音。古人以为,“角属木,民之象”。有以角音为主音、结声构成的调(式)名。如唐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中的”上声角七调”。在古代的调(式)中,有以角音为调之角调,或有以闰宫为角之角调。
“徵”为五音之第四级,居”角”之次。通常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sol音。古人以为,“徵属火,事之象”。有以徵音为主音、结声构成的调(式)名。
五音之第五级是“羽”音,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la音。古人以为,“羽属水,物之象”。有以羽音为主音、结声构成的调(式)名。如唐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中的“平声羽七调”。
五音与身体的关系
五音治病实例
《辽史》中记载了一则用声音治病的故事
枢密使耶律斜轸的妻子患重病,很多医生看了都束手无策。后来,耶律敌鲁看了说:“心有蓄热,非药石所及,当以意疗。因其聩,聒之使狂,用泄其毒则可。”
意思是,病人心有蓄热,无法用药石医治,应该用意疗。因为病人耳聋,需要用嘈杂的声音令她发狂排毒。
于是,命人在病人面前击打大鼓。第二天,病人果然发狂,大骂,骂到精疲力尽才停止,病就好了。
理论来源
《黄帝内经》详细介绍了五音和五脏的关系
原文为:“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音角……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音徵……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音宫……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音商……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音羽”。
《黄帝内经》很多诊断及治疗方案都利用五音。比如,书中黄帝问岐伯:足阳明脉病变的病人,听到木音受到惊吓,却对钟鼓声不为所动,为什么?岐伯回答道,足阳明是胃的经脉,胃属土,木克土,所以听到木音会受到惊吓。再如,书中记载:“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这里谈到以五音来判断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