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网

孝道有别文言文翻译

发布时间:2025-10-11 | 来源:互联网转载和整理

1.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之十七、王戎死孝

(原文)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译)王戎、和峤同时遭遇大丧。王和二人都以孝著称,此时王戎瘦得皮包骨头,几乎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和峤则哀号哭泣,一切都合乎丧葬的礼仪。晋武帝司马炎对刘毅说:“你常去看望王戎和峤吗?我听说和峤悲伤过度,这让人很担心。”刘毅回答道:“和峤虽然极尽礼数,但精神元气并没有受损;王戎虽然没拘守礼法,却因为哀伤过度已经形销骨立了。所以我认为和峤是尽孝道而不毁伤生命,王戎却是用毁伤生命去尽孝道。陛下您不必去担心和峤,而应该去为王戎担心呀。”

2.求文言文的翻译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孔子在家闲坐着,他的学生曾参在一旁侍坐。孔老夫子说:「古代贤明的帝王有至高的德行与最切要的道理,他们用这种德行和道理教化人,使天下的人顺从,人民因此相亲相爱,尊卑长幼都没有怨恨。你知道这个道理是什么吗?」曾子离开坐席站起来说:「曾参不够聪敏,如何能知道呢?」孔子说:「孝道,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坐下让我来告诉你。人的身躯、四肢、毛发与皮肤都是从父母那儿继承来的,(所以为人子女的,应当遵守仁德做事,善加爱护,谨慎保全),不敢毁损伤残,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自身有所建树,实行正道,把声名显扬于后世,光宗耀祖,则是实行孝道最终的目的。所以实行孝道,开始于侍奉双亲,推广于侍奉君王,最终的目的则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圆满孝道。正如《诗经·大雅·文王篇》上说:『怎么能够不追念你的先祖呢?要修养自己,发扬先祖的美德。

3.关於孝顺的文言文或古文及解释(有分加喔东汉陆绩,字公纪。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卧冰求鲤

原文

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译文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4.翻译有关于孝道的以下论语1、父亲(长辈)在的时候,考察这个人的志向是不是真的和父亲长辈的要求相符,父亲长辈去世之后观察他的行为是否还和以前一致。父亲去世之后能够有三年遵从父亲长辈的传统,这就称得上孝了。”

2、孟懿子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之后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这件事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不要违背。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时,要依礼来侍奉他们;当他们去世之后,又要依礼来安葬及祭祀他们

3、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做父母的总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

4、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能奉养父母就被认为是孝了。可狗和马都有人养;如果内心不敬,又用什麽来区别这两者呢?”

5、子夏问:“怎样是孝道?先生说:“难在子女的容色上。若遇有事由年幼的操劳,有了酒食先让年老的吃这就是孝了吗?

5.论孝道名言佳句及译文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长幼有序。——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6.男女有别文言文翻译奴子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性情迂缓,望之如偃蹇(读音yan、jian三声,骄傲、傲慢)老儒。一日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或指所在复雅步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问相见何意曰:“适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读音zhi三声,‘针黹’,针线活)倦而假寐。小儿嬉戏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乎可虑。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故走觅兄。”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哭子矣。

夫僮仆读书可示佳事。然读书以明理,明理以致用也。食而不化至昏聩(读音kui四声)僻谬,贻害无穷,亦何贵此儒者哉!

翻译;奴仆傅显,喜欢读书,颇懂文义。也稍微知道(些)医药(知识),性情迂腐而迟缓,看上去如同(一个)傲慢的老学士。一天行走在市场上,逢人就问看见魏三没有。有的人指示(魏三)在什么地方,(就)又迈着幽雅的步履前往。等到相见喘息半天。(魏三)问他见(自己)有什么事,说:“刚才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做针线活困了在打盹。小孩在井旁嬉戏,相距大概只有三五尺,似乎有危险。(因)男女有别,不便叫醒三嫂,所以跑来找您。”魏三大惊跑去,妇人已经趴在井口哭儿子了。

奴仆读书可以显示出(是件)好事。但读书是用来明理的,明理是用以实用的。食而不消化(学不致用),(反而)致使糊涂乖僻,贻害无穷,又看重这种学士干吗啊!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翻译

上一篇:清酒度数多少正常

下一篇:employers是什么意思

其他文章

  • 东城卫&飞轮海
  • 161005基金今天最新净值 59002基金今日净值估值
  • an的用法有哪些
  • 捡到身份证可以网贷吗
  • 应多音字是什么组词
  • 两个坐标点之间的距离公式
  • sup行李箱是什么品牌
  • 浙师大邮编
  • 计算机用英语怎么读
  • 描写三个字的词语大全
  • 红包520是什么意思
  • 45磅的弓要多大力气
  • 应该怎么组词_
  • 汉语拼音26个字母顺序的叫什么
  • 打麻将时的三缺一是什么意思
  • 兔子饲养方法 你需要注意这几个方面
  • 带有晨曦的四字成语
  • 徐水一中分数线
  • 我的书屋我的梦手抄报怎么画
  • 什么什么为什么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