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的意义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5-10-08 | 来源:互联网转载和整理
姓氏的意义是标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在姓氏出现之前,德国东方学家马克斯·缪勒在《献给神话学》中说:一个图腾,开始是一个氏族图腾的标记,而后是部族的名字,而后是部族祖先的名字。这里的名字,其实就是姓。中华古姓的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所谓天道,即一切事物皆有的规则。原始图腾崇拜是中华古姓的根源,大量古代文献佐证了这一观点,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
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
汉代史学家班固在《白虎通·姓名》中谈到:"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祟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故纪世别类,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他的话可以归纳为这几个要点:"祟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和"纪世别类"。
这也是姓氏存在的内涵之一,就是“别婚姻”,通俗的说法就是同姓不婚。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古人已经意识到近亲结婚的一些弊端。另外还有"崇恩爱、厚亲亲",这表达的是同姓氏宗族之间的凝聚力,回顾历史可以发现,王公贵族们的人伦关系、感情亲疏厚薄,以及政治权利、物质利益等问题,都或多或少和"家族"有关。普通家族亦是如此。
"姓"的背后是中国人民浓厚的宗族观念。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氏也就逐渐合二为一;到了汉代,姓氏通称为姓。一般平民也都可以有姓了。姓氏虽然只有一个或几个字,但是却承载了历史和家族的发展。关于姓氏的来源,有上古"八姓":姜、姬、妫、姒、嬴、妘、姞、姚;有图腾崇拜;有官职等。来源也很丰富。
姓与氏的共同点
靠前:皆是血缘亲属组织。
第二:以外婚制为正常属性。
第三:均是一种单系的继嗣群,即父系的继嗣群。
姓与氏的不同点
靠前:姓族在早期即因存立时间久远,亲属数目的庞大,分支族氏的增多,其成员间仍以自认的单系共同来源为亲属纽带,但未必已能追溯到一个共同明确的祖先,亦未必都可以找到彼此间明确的谱系关系。而氏一般皆有明确的、可以追溯到一个人的始祖。
第二:对于所有同姓成员来说,其所属姓是同定的。氏名来源较多样,如以邑为氏,以谥为氏,以官为氏等,同一家族可因居邑为氏,也可以族长的官职为氏,当时也经常出现命氏、别族等情况。在这种背景下,父子、兄弟不必同氏,人也可以有几个氏,如晋卿士会,以士为氏,是承其祖氏,士氏初当是以官为氏,但士会由于食采于随、范。
第三:姓是统一的,即姓族本身未有层次区别,虽有氏为分支,但没有更小的姓族。而氏却可以是多层次的。一个大氏可以包括由其分化出来的若干小氏。从史料看,这在商代比较明显,卜文所要论述的商代晚期青铜器铭文中的所谓“复合氏名”即显示了此种多层次的氏的存在形式。
多层次的氏组织随着血缘关系与其作用范围的减弱而渐渐不再盛行,渐向单层次发展。但较大的氏组织内仍包括若干分支,只是分支未必皆另立新氏。
上一篇:新捷达vs3落地价多少钱?
下一篇:孝义晚上哪里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