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网

《记承天寺夜游》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发布时间:2025-10-06 | 来源:互联网转载和整理

记承天寺夜游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白话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扩展资料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

文章中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这“美”来自语言的“纯”。

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虽然没有奇景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语言精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毫无修饰,却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

“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也不愿做一个“闲人”。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思想感情

上一篇:惠阳一中初中部录取分数线

下一篇:荛怎么读

其他文章

  • 悬崖上的金鱼姬哪里可以看国语版
  • 剪窗花步骤
  • 2017高考分数线西安
  • 蒂的拼音怎么写
  • 中国短跑名将有哪些
  • 初心不改情怀依旧下句
  • 锋利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 《复仇者联盟4》里,钢铁侠为什么死了
  • “俄罗斯”用英语怎么说
  • 注册自己的品牌需要多少钱
  • 世界十大经济中心城市
  • 什么是微博uid怎么查看微博uid
  • 评书经典语录104句
  • 移动卡都有什么套餐
  • 烟台一职录取分数线
  • 上海地铁1号线站点是什么
  • c语言中float表示什么意思
  • 三年级数学口算题库
  • oppor11s参数配置如何
  • 锡纸烫多少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