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网

武式太极拳正确的拳法

发布时间:2025-10-06 | 来源:互联网转载和整理

  导语:武式太极拳为我国传统太极拳五大流派之一,是武禹襄先生在陈式太极拳及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根据练功方面的感悟而创编的拳式小巧紧凑,集强身、***、修身为一体,更适合文人修炼的太极拳。其理法原理丰富完整又邃密细腻,以求太极(内形)为主,走内劲,以意行气,练精、气、神三者合一。

  武式太极拳的源流

  武式太极拳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由河北永年人武禹襄所创。至今大约有130年的历史。

  武禹襄,名河清,自幼酷爱武术,曾习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青萍学赵堡太极拳,备悉理法,并于同期得王宗岳所著《太极拳谱》。他通过对拳谱的研究和本身练拳体验,创编而成武式太极拳。之后他更精研拳理,勤于实践,写出多篇具有代表性的太极拳理论著作,其著作皆根据其本身体验,简练精要,无一浮词。

  武禹襄之甥李亦畲,从1853年开始跟武先生学拳,秉承武先生文武双修、理法并重的治学方法,进一步完善了武先生所创的太极拳理论,其后,又将其拳艺授予郝为真(当时李先生与郝家是邻居)。从此武、李一派太极拳便由郝家承袭相传。由于郝家继承、发展和传授这一派拳艺的时间相当长,因此数十年来此拳又称为郝式太极拳。

  练习武式太极拳必须有正确的身法,否则,轻则事倍功半,收效甚微,重则可导致生理伤害,遗害终生。

  (1)提顶:

  意向上虚领顶劲,自然地提领全身,头不低,身不前俯不后仰,精神集中。

  (2)吊裆:

  两腿虚实要分清,裆如吊空一样,臀部有前送之意,小腹有上翻之势。

  (3)松肩:

  两肩要自然松开,不可上纵,不可用力,两肩要自然下垂。

  (4)沉肘:

  两肘尖要自然下沉,使肩、肘和手腕都能灵活运动。

  (5)含胸:

  两臂关节松开,胸不可前挺,两肩微前合,胸有内含之意,但不可前俯。

  (6)拔背:

  两肩关节要灵活,脊骨似有上涨、鼓起之意,不可低头。

  (7)裹裆:

  两膝有内向之意,两腿分清虚实。

  (8)护肫:

  两手各护半胸,两胁有微微内收之意,使胸中感觉松快。

  (9)尾闾正中:

  头向上虚领顶劲,脊尾骨向前托起丹田,身不前俯后仰,不左偏右倚,百会穴和会阴穴上下自然垂直。

  (10)腾挪:

  虚实变化自如,进退能随机应变,有动之意而未动,即预动之势。

  (11)闪战:

  动作一气贯通,身体四面旋转灵活,发劲迅猛,所向无敌。

  (12)气沉丹田:

  能够做到含胸,拔背,松肩,沉肘,提顶,吊裆,尾闾正中就能以意行气,气能顺通地自然地注人丹田,使底盘稳固。

  (13)虚实分清:

  两腿虚实必须分清。虚,不是完全无力。实,不是完全站煞。精、气、神要贯注于实腿,有上领之意,身法不可散乱。

  武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

  武式太极拳,又称郝式太极拳。它是严格按照太极拳运动的规律,处处遵循其理法原理而形成的一派太极拳,具有完整丰富而又邃密细腻的理法。其主要特点是:以求太极(内形)为主,走内劲,以意行气,炼精、气、神三者合一。

  武禹襄、李亦畲所传下来的太极拳套路,本来有五十三势。先父郝少如根据先祖父郝为真的总结将这五十三势的每一势均用起、承、开、合四个要领贯穿始终,发展为现在的九十六势。因此武式太极拳的每一势都分起、承、开、合四个字,所有的动作都是按起、承、开、合的节序来编排的。

  武式太极拳不仅以起、承、开、合四个要领贯穿始终,而且在身法、步法、手法上,都严格遵循太极拳的原理。其身法以中正为基础(在前进、后退、左转、右旋时,必须始终保持躯干的中正),以尾闾正中为基准,强调由内及外;步法上严格分清虚实,以正中为前提,变换时强调完全用内劲而不允许依靠身体的前俯后仰、左右偏倚,或者身体的起伏(除下蹲及跳跃动作外)来借力,因而对腰腿的要求极高,运动量世颇大;手法则以竖掌为主,出手不过足尖,左、右手臂各管半个身体而不可随便逾越。在整套动作中强调身法、步法、手法三者的有机配合与统一,强调内外一致,并以内形的变化来支配外形的运动。

  武式太极拳艺的特点因敌变化,借力***。以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为原则,用意气的变换来支配。强调走内劲而不露形迹,变换而使人莫测,追求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渐达人为我制,而我不为人制的神奇境界。

  武式太极拳打手的基本练习方法

  打手即推手。打手一词是先辈太极拳师所惯用的。本书仍沿用打手一词,而不用推手的原因在于太极拳艺并非凭借两手的推力所获及,太极拳艺能使人抛跌的花样繁多,是推字难以概全也体现不了的。相比之下打手的含义较广泛、确切。

  打手的基木练习方法

  武式太极拳练习打手的基本方法有两种,活步打手和定步打手。

  武禹襄、李亦畲二人传授下来的仅有活步打手一种。其步法是进步三步半,退步三步半:第一步、第二步前进时,进步的一足都踏在对方前足的.外侧;向前迈第三步时,则要踏在对方裆步的中间;第四步则后足移至前足跟旁边,以足趾虚点地,称为半步,前进之足无论踏在对方的外侧或裆步中间,都应略贴近对方的前足。在一条直线上我进彼退,彼进我退,上边运用掤、捋、挤、按四手进行周而复始的活步打手练习。

  为什么只采取活步打手,而不用定步呢?原因是活步打手可以灵活运用而没有呆滞之弊;既可以通过步法的虚实变换而掌握劲由内换的方法,又可以培养沾连粘随,不丢不顶的打手基本功。由于活步打手在运动时经常得以保持中正稳定的姿势产所以在运动中既能做到用沾、连、粘、随控制对方,还可寻机发劲。待练熟之后便能达到古人所说的:行、止、坐、卧都是练拳的境界。

  习者开始学习活步打手时,既要顾及手法的运动,又要顾及步法的运动和身法的要求,常常顾上而顾不了下,顾下又顾不了上,感到身不由己,难学、难练。为便于习练者逐步掌握打手法,我教授了定步打手。定步打手的方法仍运用掤、捋、挤、按四手,惟不动步而已。待上边这四手练熟之后,再逐渐转向活步打手的练习。

  无论是活步打手还是定步打手,习者都必须认真地对待掤、捋、挤、按四手的练习。因为这四手是练习沾连粘随,不丢不顶的最基本方法,初习打手必须在此处狠下功夫。彼挨我何处我心就要用在何处;身法必须中正而不偏不倚;精、气、神要贯注于两膊;练习活步时,必须求达于上下相随而协调。照此习练日久便能求得沾连粘随,不丢不顶的基本功夫。当能做到得机得势、舍己从人和知己知彼时,引进落空,借力***的技艺也就随之而得了。正如王宗岳的《打手歌》所阐述的: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

武式太极拳108式

上一篇:什么步什么视成语

下一篇:发动机气门间隙调整口诀?

其他文章

  • 酸奶香蕉溶豆豆怎么做好吃
  • 情侣间有哪些好看的情侣衣服推荐
  • newest是什么意思
  • 苏州外国语学校一年学费多少
  • 扇形的全部公式是什么
  • 小学语文《燕子》教学反思
  • 豪爵125顶杆机好还是链条机好
  • 男生戴女生的扎头绳有什么意义
  • 法式美甲怎么做法式美甲的特点
  • 青岛理工大学分数线专科(青岛理工大学分数线)
  • 什有所什么成语
  • 生日当天可享受的优惠有哪些
  • light的2种过去式过去分词
  • 每个市的市花是什么花
  • 印刷厂分别有什么岗位
  • 荷花烟价格表 懂烟的人都抽什么烟
  • 铜仁职业学院代码是多少
  • 新学期计划书范文五篇
  • 与孔夫子相关的歇后语38句
  • 滦南一中在唐山排名怎么样